飞蚊症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玻璃体液化与后脱离(随年龄增长、近视等易发生,液化致混浊物飘动,后脱离可致视网膜血管破裂出血)、眼部其他疾病(葡萄膜炎致炎症细胞等入玻璃体腔,视网膜裂孔与脱离因眼外伤、高度近视等致玻璃体混浊,眼内出血如高血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致血液入玻璃体腔形成混浊物)、其他因素(外伤可致玻璃体出血、视网膜损伤,某些药物可能引起玻璃体混浊但较少见)。
一、玻璃体液化与后脱离
1.生理基础:随着年龄增长,玻璃体逐渐发生液化,原本呈凝胶状的玻璃体变得稀薄,出现液化腔。正常情况下,玻璃体与视网膜紧密附着,当玻璃体发生液化后,玻璃体的胶原纤维支架结构破坏,玻璃体就会从视网膜表面分离,即玻璃体后脱离。这是飞蚊症最常见的原因,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以及近视度数较高的人,因为近视患者的眼轴延长,更容易导致玻璃体的结构改变。年龄因素方面,随着年龄增加,玻璃体液化的发生率逐渐升高;生活方式上,长期近距离用眼、高强度用眼的人群,玻璃体退变可能会加速。
2.具体机制:玻璃体液化时,凝胶状的玻璃体物质变为水样,其中的一些胶原纤维等成分聚集形成混浊物,这些混浊物在玻璃体腔内飘动,投影到视网膜上就会让人感觉到眼前有飞蚊样的飘动影像。而玻璃体后脱离过程中,玻璃体皮质对视网膜的牵拉可能会导致视网膜血管破裂出血,进而形成飞蚊症相关的表现。
二、眼部其他疾病因素
1.葡萄膜炎:
发病影响:葡萄膜炎是眼内的炎症反应,炎症会导致眼内的细胞成分增多,这些炎症细胞以及炎性渗出物进入玻璃体腔,从而引起飞蚊症。不同类型的葡萄膜炎都可能伴随飞蚊症的症状,比如感染性葡萄膜炎和非感染性葡萄膜炎。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生活方式上如果有不注意眼部卫生、机体免疫力低下等情况容易诱发葡萄膜炎。对于有葡萄膜炎病史的人群,需要密切关注玻璃体情况,因为炎症可能会持续影响玻璃体状态。
具体病理:葡萄膜炎时,眼内的免疫细胞被激活,释放炎症介质,这些介质会吸引更多的炎症细胞聚集在玻璃体腔,同时炎症还会使玻璃体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导致混浊物出现。
2.视网膜裂孔与视网膜脱离:
产生原因:眼外伤、高度近视等因素可能导致视网膜出现裂孔,当视网膜出现裂孔后,玻璃体腔内的液体可能通过裂孔进入视网膜下,引起视网膜脱离,同时也会导致玻璃体出现混浊,表现为飞蚊症。高度近视患者的视网膜比较脆弱,更容易出现视网膜裂孔,年龄上多见于近视度数较高的中青年人,生活方式中长时间的剧烈运动等可能增加视网膜裂孔和脱离的风险。
病理关联:视网膜裂孔形成后,玻璃体的液体成分与视网膜下腔相通,玻璃体的混浊物质会随着玻璃体的运动而在眼前飘动,而视网膜脱离的发生进一步改变了眼内的正常结构,加重了玻璃体的混浊状态。
3.眼内出血:
常见情况: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可能引起眼内出血,血液进入玻璃体腔后,会形成混浊物导致飞蚊症。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容易出现视网膜血管的病变,进而出血;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视网膜血管,引发视网膜病变导致出血。年龄上,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高发年龄段在中老年人,生活方式中糖尿病患者如果不注意血糖控制、高血压患者不注意血压管理,都会增加眼内出血的风险。
血液影响:眼内出血后,红细胞等血液成分在玻璃体腔内积聚,这些物质会散射光线,使得患者感觉到眼前有飞蚊样的混浊物飘动,而且血液的吸收过程也会持续影响玻璃体的状态。
三、其他因素
1.外伤:眼部受到外伤时,如眼球被撞击等,可能会导致玻璃体出血、视网膜损伤等情况,进而引起飞蚊症。外伤发生的年龄没有特定限制,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因为外伤导致飞蚊症,生活方式中从事高危职业(如建筑工人、运动员等)的人群更容易发生眼部外伤。
2.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玻璃体混浊,从而导致飞蚊症,但相对较少见。比如一些抗结核药物等,具体的药物作用机制与药物对眼内代谢等方面的影响有关,在用药过程中如果出现飞蚊症相关症状,需要考虑药物因素,但这种情况发生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