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囊肿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包括卵泡囊肿(因卵泡未正常破裂排卵持续生长形成,直径小于5厘米,多在2-3个月经周期自行消失,无明显症状)和黄体囊肿(排卵后黄体血肿持续存在形成,直径多小于5厘米,部分有下腹隐痛,多在月经后自行消退);病理性包括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异位子宫内膜种植卵巢出血积聚形成,大小不一,可致进行性痛经、不孕,易复发,有相关家族史等女性易患)、浆液性囊腺瘤(源于卵巢表面生发上皮向输卵管上皮分化,多单侧,大小不等,早期无症状)、黏液性囊腺瘤(由卵巢表面生发上皮向宫颈黏膜分化而来,多单侧,瘤体或巨大,早期无症状)、宫颈纳氏囊肿(宫颈腺管口被阻塞潴留形成,因宫颈慢性炎症致腺管口阻塞,囊肿小,多无明显症状,合并炎症需处理)。
一、生理性子宫囊肿
(一)卵泡囊肿
1.形成机制:正常情况下,卵巢排卵后卵泡会形成黄体。但如果卵泡没有正常破裂排卵,持续生长就会形成卵泡囊肿。这与女性正常的生殖周期相关,在每个月经周期中,卵巢会有卵泡发育,一般只有一个优势卵泡成熟排卵,其余卵泡会相继退化,如果某个卵泡异常持续生长就可能形成卵泡囊肿。女性的年龄会影响生殖周期的稳定性,一般育龄期女性相对更易出现因生殖周期波动导致的卵泡囊肿情况。
2.特点:多数卵泡囊肿为生理性,一般直径小于5厘米,通常会在2-3个月经周期内自行消失,一般无明显症状,多在妇科检查或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
(二)黄体囊肿
1.形成机制:排卵后黄体形成,若黄体血肿持续存在,血肿吸收后腔内含有浆液性或浆液血性液体,就形成黄体囊肿。它的形成与排卵过程密切相关,女性在排卵后黄体形成阶段,如果出现黄体血肿吸收异常等情况就可能引发黄体囊肿。
2.特点:一般直径也多小于5厘米,部分女性可能会有下腹部隐痛等症状,同样多数可在月经后自行消退,育龄期女性相对更易发生。
二、病理性子宫囊肿
(一)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巧克力囊肿)
1.形成机制: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当异位的子宫内膜种植在卵巢上,随着月经周期出血,血液积聚在卵巢内形成囊肿,因囊内液体类似巧克力色而得名。其发生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相关,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有家族史的女性患病风险相对较高;也与女性的免疫功能、炎症反应等有关,比如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异位的子宫内膜不易被清除,从而逐渐形成囊肿。
2.特点:囊肿大小不一,可逐渐增大,会引起进行性加重的痛经、不孕等症状,且容易复发,在有过盆腔手术史、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家族史的女性中更常见。
(二)浆液性囊腺瘤
1.形成机制:源于卵巢表面的生发上皮,向输卵管上皮分化,形成浆液性肿瘤。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可能与卵巢的上皮细胞异常增殖有关,长期的炎症刺激等因素可能诱发上皮细胞的异常变化从而导致浆液性囊腺瘤的形成。
2.特点:多为单侧,大小不等,肿瘤表面光滑,囊内为清亮浆液。一般生长缓慢,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增大可能出现腹部胀满感等表现,各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生,但育龄女性相对有一定发病风险。
(三)黏液性囊腺瘤
1.形成机制:由卵巢表面生发上皮向宫颈黏膜分化而来,形成黏液性肿瘤。其发病可能与卵巢上皮细胞的异常分化有关,长期的内分泌失调等因素可能影响上皮细胞的分化过程,进而导致黏液性囊腺瘤的发生。
2.特点:多为单侧,瘤体较大或巨大,囊内为黏稠黏液。生长相对缓慢,早期症状不明显,随肿瘤增大可出现腹部包块等表现,各年龄段女性均可患病,育龄女性有一定患病可能。
(四)宫颈纳氏囊肿(纳博特囊肿)
1.形成机制:宫颈腺管口被阻塞,导致腺体分泌物引流受阻、潴留形成囊肿。主要是由于宫颈的慢性炎症,如宫颈糜烂、宫颈息肉等疾病过程中,炎症反复刺激宫颈腺体,使腺管口发生阻塞。任何年龄有宫颈炎症的女性都可能发生,尤其有宫颈慢性炎症病史的女性风险更高。
2.特点:一般囊肿较小,呈青白色,突出于宫颈表面,通常无明显症状,多在妇科检查时发现,一般无需特殊处理,但若合并宫颈炎症需针对炎症进行相应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