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感染皮肤病是由真菌侵犯皮肤等部位引发的疾病,包括手足癣、体癣股癣、甲真菌病等类型,有其发病机制,可通过临床表现观察和真菌学检查诊断,可通过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注意个人卫生、改善生活方式、增强机体抵抗力等措施预防。
一、真菌感染皮肤病的定义
真菌感染皮肤病是由真菌侵犯皮肤、毛发、甲板等部位所引起的疾病。真菌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皮肤癣菌(如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等)、酵母菌(如念珠菌属)和霉菌等。不同种类的真菌可导致不同类型的皮肤病,例如皮肤癣菌引起的体癣、股癣、手足癣等较为常见。
二、常见真菌感染皮肤病的类型及特点
1.手足癣
类型:分为水疱鳞屑型、浸渍糜烂型和角化过度型。水疱鳞屑型多表现为手掌或足底出现水疱,疱液清亮,周围无红晕,伴有脱屑;浸渍糜烂型常见于指(趾)间,皮肤浸渍发白,表面松软易剥脱,露出潮红糜烂面,常伴有瘙痒;角化过度型则表现为皮肤增厚、粗糙、脱屑、干燥,冬季易发生皲裂。
年龄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由于手部劳作较多、足部多汗等因素相对更易患病,女性也不少见,儿童若卫生习惯不佳也可能罹患。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如经常游泳、长时间穿不透气鞋袜等)会增加患病风险。有手足多汗病史的人群更容易继发真菌感染。
2.体癣和股癣
体癣:是除头皮、毛发、掌跖和甲以外的皮肤浅表部位的真菌感染。皮疹初起为红色丘疹、小水疱或丘疱疹,继而形成有鳞屑的红色斑片,边界清楚,边缘不断向外扩展,中央趋于消退,形成环状或多环状。
股癣:发生在腹股沟、会阴、肛周和臀部的皮肤癣菌感染。男性多见,尤其肥胖多汗者。初期为红色丘疹、小水疱,逐渐向周围蔓延,形成环状或半环状红斑,伴有脱屑,瘙痒明显,常因搔抓引起继发感染等。年龄上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久坐、出汗多、穿着紧身不透气内裤等会增加股癣的发病几率,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由于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也更容易患股癣。
3.甲真菌病
指甲或趾甲受到真菌感染引起。表现为甲板浑浊、增厚、表面凹凸不平、变脆易碎、变色(如变白、变黄、变黑等)、甲分离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老年人由于指甲生长缓慢、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相对更易患病,女性若经常美甲破坏甲的正常结构也会增加患病风险,有手足癣病史的人群指甲更容易被真菌侵犯。
三、真菌感染皮肤病的发病机制
真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如温暖潮湿的皮肤环境)侵入皮肤组织,通过其产生的酶和毒素等破坏皮肤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例如皮肤癣菌可产生角蛋白酶,分解角蛋白,从而侵犯皮肤的角质层等部位。真菌的生长繁殖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导致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脱屑等一系列病变表现。
四、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观察: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皮肤损害的形态、部位、颜色等表现,初步判断是否为真菌感染皮肤病。例如手足癣的不同类型表现、体股癣的环状皮损等有一定特征性。
2.真菌学检查
直接镜检:取病变部位的皮屑、毛发或甲屑等标本,置于载玻片上,加氢氧化钾溶液处理后镜检,若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则有助于诊断。例如对于手足癣患者取水疱边缘的皮屑镜检,若看到真菌菌丝可明确诊断。
真菌培养:将标本接种于真菌培养基上,在适宜条件下培养,根据真菌生长的菌落形态、颜色等特征进行菌种鉴定,有助于明确具体的致病真菌种类,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
五、预防措施
1.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尤其是手足、会阴等部位,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物,保持皮肤干燥。例如每天用温水清洗足部后,要及时擦干,尤其是趾间部位;出汗较多时及时更换干爽的衣物。
2.注意个人卫生: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拖鞋、浴盆等个人物品,避免交叉感染。例如家庭中应做到专人专用毛巾,拖鞋分开使用等。
3.改善生活方式:穿透气性好的鞋袜,避免长时间穿着不透气的鞋子,减少足部多汗。对于肥胖者应注意控制体重,保持适当的体重有助于减少股癣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4.增强机体抵抗力:均衡饮食,保证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适当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以降低真菌感染的易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