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经分为生理性闭经和病理性闭经及其他内分泌异常引起的闭经。生理性闭经包括青春期前、妊娠期、哺乳期闭经;病理性闭经有下丘脑性闭经(与精神应激、体重下降等有关)、垂体性闭经(与垂体肿瘤、空蝶鞍综合征等有关)、卵巢性闭经(与卵巢早衰、卵巢功能性肿瘤、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有关)、子宫性闭经(与Asherman综合征、子宫内膜炎、子宫切除或放疗后等有关);其他内分泌异常引起的闭经有甲状腺功能异常(减退或亢进影响月经)、肾上腺功能异常(雄激素过多致闭经多毛)
一、生理性闭经
1.青春期前闭经
女性在青春期前,生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卵巢还不能周期性地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来引发月经,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随着身体的逐渐发育,月经会自然来潮。
2.妊娠期闭经
女性怀孕后,为了给胎儿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体内的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卵巢停止排卵,子宫内膜也不再周期性脱落,从而出现闭经,这是为了维持妊娠的一种生理适应。
3.哺乳期闭经
产后哺乳期,女性体内的泌乳素水平升高,会抑制卵巢的功能,导致排卵受到抑制,进而出现闭经。一般在哺乳期结束后,月经会逐渐恢复,但具体时间因人而异,与哺乳的频率、时长等因素有关。
二、病理性闭经
1.下丘脑性闭经
精神应激:突然或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悲伤、过度劳累等精神应激情况,可通过下丘脑影响垂体功能,进而影响卵巢功能导致闭经。例如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下的女性,可能出现闭经现象。
体重下降和神经性厌食:过度节食、剧烈运动等导致体重急剧下降,体脂过少会影响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从而引起闭经。神经性厌食患者由于严重的营养不良,也常出现闭经。
运动性闭经:长期剧烈运动的女性,如长跑运动员等,身体的能量消耗较大,激素调节失衡,可出现闭经。其机制可能与下丘脑功能紊乱有关。
药物性闭经: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避孕药、抗精神病药物等,可能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导致闭经。一般在停药后,月经可逐渐恢复,但恢复时间因药物种类和个体差异而异。
2.垂体性闭经
垂体肿瘤:垂体催乳素瘤是常见的垂体肿瘤之一,可分泌过多的催乳素,抑制卵巢功能,导致闭经、溢乳等症状。其他垂体肿瘤,如生长激素瘤等,也可能影响垂体的正常功能,引起闭经。
空蝶鞍综合征:由于蝶鞍隔缺损或垂体萎缩,蛛网膜下腔流入蝶鞍的垂体窝,使垂体受压而变形,影响垂体功能,可导致闭经。
3.卵巢性闭经
卵巢早衰:女性在40岁以前出现卵巢功能减退,称为卵巢早衰。主要表现为闭经、潮热盗汗、阴道干涩等雌激素缺乏症状。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医源性损伤(如放疗、化疗)等有关。
卵巢功能性肿瘤:如睾丸母细胞瘤、卵巢门细胞瘤等,这些肿瘤可分泌雄激素,抑制卵巢功能,导致闭经。
多囊卵巢综合征:以高雄激素血症、排卵障碍和卵巢多囊样改变为特征,患者常出现月经稀发、闭经、多毛、痤疮等症状。其发病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有关,代谢异常如胰岛素抵抗也参与其中。
4.子宫性闭经
Asherman综合征:是子宫性闭经最常见的原因,多因人工流产刮宫过度或产后、流产后出血刮宫损伤子宫内膜,导致宫腔粘连而闭经。常见于多次宫腔操作的女性,如频繁人工流产者。
子宫内膜炎:严重的子宫内膜炎,如结核性子宫内膜炎,可破坏子宫内膜,导致宫腔粘连和闭经。
子宫切除后或宫腔放射治疗后:子宫切除后,女性失去了月经产生的场所;宫腔放射治疗后,子宫内膜受到损伤,也可引起闭经。
三、其他内分泌异常引起的闭经
1.甲状腺功能异常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可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导致月经紊乱,表现为闭经、月经过多或过少等。例如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常伴有畏寒、乏力、体重增加等全身症状。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也可影响内分泌系统,导致月经失调,出现闭经或月经稀发等情况。患者还可能伴有怕热、多汗、心慌等症状。
2.肾上腺功能异常
肾上腺分泌的雄激素过多,可导致闭经和多毛等症状。常见于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肾上腺肿瘤等疾病。例如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患者,除了闭经外,还可能有男性化表现,如多毛、嗓音变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