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盆腔淤血综合征
盆腔淤血综合征是因慢性盆腔静脉血液流出不畅等致盆腔静脉充盈扩张的妇科疾病,有解剖和血流动力学等病因,表现为疼痛、月经异常等,可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诊断,治疗有非手术和手术等方法,育龄及中老年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盆腔淤血综合征是由于慢性盆腔静脉血液流出不畅、盆腔静脉充盈、扩张所引起的一种妇科疾病,常表现为下腹部疼痛、低位腰痛、性交痛、白带增多、月经多等一系列综合征候群。
二、病因
1.解剖因素
女性盆腔静脉数量较多,且结构特殊,静脉壁薄、弹性差,缺乏静脉瓣,血流容易淤积。
盆腔静脉丛相互吻合,形成复杂的静脉网络,当某些部位的静脉回流受阻时,易导致血液在局部淤积。
子宫静脉与卵巢静脉之间有丰富的吻合支,妊娠、肥胖等因素可能影响静脉回流,增加盆腔淤血的风险。
2.血流动力学因素
长期站立、久坐或便秘等情况,会影响盆腔静脉的回流,使静脉内压力升高,进而引发盆腔淤血综合征。例如,长期站立工作的女性,盆腔静脉回流阻力增大,更容易出现盆腔淤血相关症状。
生育因素方面,多次妊娠、分娩等会对盆腔静脉造成一定的损伤,影响其正常的回流功能。多产的女性盆腔静脉淤血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三、临床表现
1.疼痛
下腹部疼痛:多为慢性、程度不一的坠痛或胀痛,疼痛可在经前期、长时间站立或性交后加重。不同年龄的女性可能对疼痛的感知和描述有所差异,年轻女性可能因对疼痛的耐受力相对较好,早期症状可能不典型;而中年女性可能因生活和工作压力等因素,对疼痛的感受更明显。
低位腰痛:疼痛部位主要在骶骨下部或臀部上方,站立、久站后加重。
性交痛:性交过程中或之后出现下腹部疼痛,影响性生活质量。
2.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例如,部分患者月经周期可能基本正常,但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经期持续时间延长。
3.白带增多:盆腔淤血可导致盆腔充血,刺激宫颈等部位,引起白带分泌增多。
4.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疲倦、乏力、心情烦躁等神经官能症表现。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生育史、生活工作习惯等。了解患者是否有长期站立、久坐等情况,以及月经的量、经期等变化情况。
2.体格检查:妇科检查时可能发现子宫后位、大而软,宫旁附件区有明显压痛等,但这些体征并非特异性的。不同年龄和生育状况的患者,妇科检查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未生育女性的子宫位置和质地可能与经产妇有所差异,但都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3.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盆腔静脉的形态、内径等情况,有助于发现盆腔静脉是否有扩张等异常。经阴道超声检查对盆腔静脉的显示相对清晰,但需要注意不同年龄女性的阴道超声检查操作要点。
盆腔静脉造影:是诊断盆腔淤血综合征的“金标准”,可以直接显示盆腔静脉的形态、回流情况等,但该检查为有创检查,临床应用相对受限。
五、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改变生活方式,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瑜伽等,以促进盆腔静脉回流。对于肥胖患者,建议适当控制体重,减轻盆腔静脉的负担。
物理治疗:可采用盆底肌训练、热敷等方法。盆底肌训练有助于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促进盆腔血液循环;热敷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症状。不同年龄的患者进行盆底肌训练的方式和强度可能需要调整,例如年轻女性可能更容易接受一些强度适中的训练方法,而中年女性可能需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逐渐增加训练强度。
药物治疗:可使用一些改善盆腔血液循环的药物,但具体药物需根据患者情况由医生选择。
2.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盆腔静脉结扎术等,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风险,需要严格评估。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育龄女性:需要特别关注生育相关因素对盆腔淤血综合征的影响,在备孕和孕期应加强对盆腔静脉状况的监测,孕期要注意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防止盆腔淤血加重。产后要注意休息,促进身体恢复,减少盆腔淤血综合征的发生风险。
2.中老年女性: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下降,盆腔静脉回流功能可能进一步减弱,更易出现盆腔淤血综合征相关症状。要注意定期进行妇科检查,早期发现和干预盆腔淤血综合征。在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适当运动、合理饮食等,维持盆腔静脉的正常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