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约占高血压患者90%以上,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致病因未明,遗传具家族聚集性,环境因素包括饮食、精神应激、肥胖等;临床表现有一般表现及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表现;诊断标准为非同日3次测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分1-3级;风险人群有年龄、性别相关者及生活方式、病史相关高危人群,需注意相应监测与生活方式调整等。
一、定义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约占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二、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大量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如果父母均患有高血压,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明显高于父母均正常者。一般认为遗传因素通过多基因遗传方式影响血压调节,使个体具有对高血压的易感性。
2.环境因素
饮食:高钠饮食是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钠摄入过多可使血压升高,因为钠能使细胞外液容量增加,心排出量增高,从而导致血压升高。而钾摄入不足、钙摄入不足也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关,钾能促进钠的排泄,钙具有降低血管外周阻力等作用,摄入不足均可能增加高血压发病风险。
精神应激: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精神应激状态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引起血压升高。当人处于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递质,使心率加快,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
肥胖:肥胖是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者体内脂肪组织增多,释放的多种激素和细胞因子等可影响血压调节。例如,脂肪组织分泌的瘦素、抵抗素等可影响胰岛素抵抗和血管内皮功能,进而导致血压升高。
三、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这些症状多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发生,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血压持续升高,可出现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表现。
2.靶器官损害表现
心脏: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左心室肥厚、扩大,发展为心力衰竭;还可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脑:可引起脑血管意外,如脑出血、脑梗死等,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等症状。
肾: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肾小动脉硬化,肾功能减退,出现蛋白尿、血尿等,严重时可发展为肾衰竭。
眼底:高血压可引起眼底动脉硬化,严重时可出现眼底出血、渗出等。
四、诊断标准
目前我国采用国际上统一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即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又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
1.1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
2.2级高血压:收缩压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
3.3级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
五、风险人群及注意事项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原发性高血压的患病率逐渐升高。老年人血管弹性减退,血压调节功能下降,更容易发生高血压,且并发症发生风险也更高。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应定期监测血压,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2.性别因素:在更年期前,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率略低于男性,但更年期后女性患病率逐渐升高,接近男性水平。女性在更年期前后应更加关注血压变化,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3.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方面:高盐饮食人群、肥胖人群、缺乏运动人群等属于原发性高血压的高危人群。高盐饮食人群应减少钠盐摄入,每天钠盐摄入量不超过6g;肥胖人群应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缺乏运动人群应增加运动量,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
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人群应注意调节情绪,可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4.病史因素:有家族高血压病史的人群应定期监测血压,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情况,以便早期发现高血压并采取干预措施。同时,患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人群,由于这些疾病与高血压相互影响,更容易发生高血压相关并发症,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密切监测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