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息肉是怎么回事
子宫息肉是妇科常见宫腔内病变,分为子宫内膜息肉等,发病与内分泌、炎症、年龄及其他疾病等因素相关,有异常阴道出血、白带异常等表现,可通过B超、宫腔镜、病理检查诊断,无症状小息肉可保守观察,有症状等需手术治疗,不同人群治疗前后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子宫息肉的定义
子宫息肉是妇科常见的一种宫腔内病变,是子宫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可分为子宫内膜息肉、宫颈息肉等,其中子宫内膜息肉较为多见,是由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所致,借助细长的蒂附着于子宫腔内壁。
二、子宫息肉的发病原因
(一)内分泌因素
雌激素可促使子宫内膜增生,若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且孕激素相对不足时,子宫内膜持续受雌激素刺激,就容易过度生长形成息肉。例如,长期服用含有雌激素的保健品、避孕药等,可能会打乱体内激素平衡,增加子宫息肉发生风险;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不当也可能引发相关变化。
(二)炎症因素
长期的妇科炎症刺激,如阴道炎、宫颈炎等蔓延至子宫内膜,可引起子宫内膜充血、水肿,局部炎性细胞浸润等,长期的炎症刺激会促使子宫内膜息肉形成。比如,不注意经期卫生、性生活不洁等易导致炎症发生,进而增加子宫息肉患病几率。
(三)其他因素
年龄也是一个相关因素,多见于30-50岁的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子宫息肉的发病风险可能有所增加;另外,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等疾病也可能与子宫息肉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这些疾病可能通过影响体内激素代谢、局部微环境等多种途径参与子宫息肉的形成过程。
三、子宫息肉的临床表现
(一)症状表现
1.异常阴道出血: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月经周期紊乱,部分患者在两次月经之间会有少量阴道出血;绝经后女性可能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例如,有些患者会发现自己月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经期持续时间较之前延长,或者绝经后又出现阴道流血情况。
2.白带异常:部分患者可出现白带增多,白带可能呈血性,或者伴有异味。比如,白带量较平时明显增多,且白带中带有血丝,或者有异常的腥臭味等。
3.其他:若息肉较大或位于宫颈口处,可能会脱出宫颈口外,在阴道内可见到肿物,同时可能伴有腰骶部疼痛、下腹坠胀等不适;对于未生育的女性,较大的子宫息肉可能会影响受孕,导致不孕或增加流产风险。
(二)体征表现
妇科检查时,医生可通过阴道窥器看到宫颈息肉呈单个或多个、红色、质软而脆、蒂细长的肿物,有的可自行突出于宫颈口外;对于子宫内膜息肉,通过B超等检查可发现宫腔内有高回声团块,边界清晰。
四、子宫息肉的诊断方法
(一)B超检查
经阴道B超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宫腔内情况,能发现较小的子宫内膜息肉,表现为宫腔内局灶性高回声区,边界清楚。但B超检查有时可能会出现假阳性或漏诊情况,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
(二)宫腔镜检查
这是诊断子宫息肉的金标准。宫腔镜可以直接观察到宫腔内息肉的位置、大小、形态等,还能在宫腔镜下对息肉进行活检,明确其性质,同时可在宫腔镜下进行息肉摘除等治疗操作。
(三)病理检查
对宫腔镜下取出的息肉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息肉是良性还是有恶变倾向等,这对于制定后续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五、子宫息肉的治疗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治疗方法
1.保守观察:对于无症状的小息肉,尤其是绝经后女性,由于其有一定自行消退可能,可定期进行随访观察,如每3-6个月复查B超等,了解息肉变化情况。
2.手术治疗:对于有症状的息肉、较大的息肉或有恶变倾向的息肉,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式有宫腔镜下息肉摘除术、刮宫术等。例如,宫腔镜下息肉摘除术是在宫腔镜直视下将息肉切除,手术创伤小,恢复快。
(二)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育龄期女性:若有生育计划,发现子宫息肉后应及时就医评估,根据息肉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手术治疗,因为较大的息肉可能会影响受孕或导致孕期流产等不良妊娠结局;术后要注意休息,遵循医生建议做好备孕相关准备等。
2.绝经后女性:虽然部分小息肉可能自行消退,但仍需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息肉变化情况;若需要手术治疗,术后要注意伤口恢复等情况,同时由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要关注阴道分泌物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3.伴有其他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在治疗子宫息肉前后都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将血压、血糖等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因为基础疾病控制不佳可能会影响手术预后等,例如高血压患者血压过高可能增加手术出血风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