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炎是各种因素引起角膜炎症反应的统称,常见病因有感染因素(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和非感染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眼部邻近组织疾病蔓延);临床表现有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等症状及角膜浸润、溃疡等体征;诊断通过病史采集和眼部检查(裂隙灯、病原学检查);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角膜修复;预防需注意眼部卫生、避免外伤、合理用药、增强机体抵抗力。
一、角膜炎的常见病因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常见的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例如,一些患者可能因眼部受伤后未得到及时清洁处理,导致细菌侵入角膜引发感染。在儿童群体中,若不注意眼部卫生,也可能因细菌感染而患上角膜炎,这与儿童相对活泼好动,眼部接触外界病菌机会较多有关。
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是常见的致病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容易复发,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发热、劳累等情况后,潜伏在体内的病毒可能激活,从而引起角膜感染。在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都可能感染,但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更易发病。
真菌感染:多发生在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有角膜外伤、植物性角膜异物伤等情况的患者中。比如,眼部被植物枝叶划伤后未正确处理,就可能继发真菌感染引发角膜炎。
2.非感染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像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角膜,导致角膜炎。这类疾病的发生与自身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自身组织有关,年龄和性别并无特定的绝对倾向,但不同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不同人群中的发病率有所差异。
眼部邻近组织疾病蔓延:例如结膜炎可蔓延至角膜引起角膜炎症。一些患有慢性结膜炎的患者,如果病情控制不佳,炎症可能逐渐向角膜扩散,从而引发角膜炎。
二、角膜炎的临床表现
1.症状
疼痛:患者常感到眼部疼痛,这种疼痛较为明显,可伴有异物感,像有东西摩擦眼睛一样。不同病因引起的角膜炎疼痛程度可能有所不同,感染性角膜炎通常疼痛较为剧烈。
畏光、流泪:由于角膜炎症刺激,患者会出现怕光,见到光线后不适加重,同时泪液分泌增多,不断流泪。
视力下降:炎症累及角膜的不同层次和范围会影响视力,若炎症位于角膜中央区,对视力的影响往往更明显。例如,儿童若患角膜炎且炎症累及关键部位,可能会影响其视力发育,导致视力较同龄人差。
2.体征
角膜浸润:通过眼部检查可发现角膜出现混浊、浸润灶等表现。
角膜溃疡:严重时可形成角膜溃疡,表现为角膜组织的缺损、凹陷等。
三、角膜炎的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过程,包括是否有眼部外伤史、近期用药情况(如是否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既往眼部疾病史以及全身健康状况等。对于儿童患者,还需了解其生活环境、卫生习惯等情况,因为儿童的卫生习惯可能影响眼部感染的发生。
2.眼部检查
裂隙灯检查:这是诊断角膜炎的重要方法,可清晰观察角膜的病变情况,如浸润灶的大小、位置,溃疡的深度等。
病原学检查:包括涂片染色、细菌培养、病毒分离、真菌培养等,以明确病因。例如,对于怀疑真菌感染的患者,进行真菌培养可以确定是否为真菌感染及具体的真菌种类,从而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四、角膜炎的治疗原则
1.控制感染
根据病因选择相应的抗感染药物。如果是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眼药水或眼膏;病毒感染则使用抗病毒药物;真菌感染需使用抗真菌药物。不同药物的选择要依据病原学检查结果来确定。
2.减轻炎症反应
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减轻炎症,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使用时机,避免滥用导致病情加重等不良后果。例如,对于非感染性的免疫性角膜炎可能会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但对于感染性角膜炎一般在感染得到控制后谨慎使用。
3.促进角膜修复
使用促进角膜修复的药物,如生长因子等,帮助角膜受损组织的修复。
五、角膜炎的预防措施
1.注意眼部卫生
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不用手揉眼睛,勤洗手。尤其是儿童,家长要引导其注意眼部卫生,避免用脏手接触眼睛。
2.避免眼部外伤
在进行可能导致眼部受伤的活动时,如接触化学物质、进行球类运动等,要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护目镜等。
3.合理用药
避免自行长期滥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如需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4.增强机体抵抗力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睡眠,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从而降低角膜炎的发病风险。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更要注重增强抵抗力,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都相对更易受到疾病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