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膜炎和角膜炎的区别
结膜炎与角膜炎在定义、发病部位、病因、症状表现、体征、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上均有不同。结膜炎发病于眼结膜,病因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症状主要是眼部不适及分泌物增多,体征为结膜充血,诊断靠病史询问和眼部检查,治疗依类型用药;角膜炎发病于角膜,病因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症状更严重且常伴视力下降,体征有角膜浸润灶等,诊断需更多检查,治疗更积极精准以防严重并发症。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结膜炎是发生在眼结膜的炎症性疾病,眼结膜包括球结膜和睑结膜等,是覆盖在眼睑内面和眼球前部眼白部分的透明薄膜。
角膜炎是发生在角膜的炎症,角膜是眼球前部透明的圆形结构,位于虹膜和瞳孔前方,是眼睛重要的屈光介质之一。
二、病因方面
结膜炎:
感染性因素:可由细菌、病毒、衣原体等病原体感染引起,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腺病毒等感染都可能导致结膜炎,在儿童群体中,病毒感染引发的流行性角结膜炎较为常见,与儿童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以及密切的接触传播有关,比如在幼儿园等集体场所易相互传染。
非感染性因素:过敏反应是常见原因,像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过敏原可引起过敏性结膜炎,一些化学物质刺激(如烟雾、刺激性气体、化妆品等)、眼部长期佩戴隐形眼镜(如果清洁不当等)也可导致非感染性结膜炎,对于长期使用电子设备的人群,眼表干燥也可能诱发结膜炎,因为长时间盯着屏幕会减少眨眼次数,影响眼表泪膜稳定。
角膜炎:
感染性因素:多由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感染所致,细菌性角膜炎常见病原体有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往往在角膜外伤(如角膜被异物划伤等)后容易发生感染;病毒性角膜炎中单纯疱疹病毒较为常见,有一定的复发性,与患者自身的免疫状态有关,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易复发;真菌性角膜炎多发生在有植物性角膜外伤史(如被树枝等划伤)的患者中,农村地区相对发病率可能稍高,与环境中真菌孢子接触机会较多有关。
非感染性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角膜,如类风湿关节炎等;眼部邻近组织的炎症蔓延也可引起角膜炎,比如结膜炎蔓延至角膜;还有一些是由于眼部长期接触有害物质,或者眼部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导致角膜抵抗力下降引发炎症。
三、症状表现
结膜炎:
主要症状有眼部异物感、烧灼感、瘙痒、分泌物增多等,分泌物的性质因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细菌性结膜炎常出现脓性分泌物,病毒性结膜炎多为水样或浆液性分泌物,过敏性结膜炎除了有上述不适外,还常伴有眼痒明显,可伴有眼睑肿胀等表现,一般视力不受明显影响。儿童患结膜炎时,可能因为眼部不适而频繁揉眼,家长需留意观察。
角膜炎:
症状相对更严重,除了有眼部疼痛(可较为剧烈,可伴有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异物感、分泌物增多外,视力下降较为常见,因为角膜是重要屈光介质,炎症影响其透明度就会导致视力下降,病情严重时可出现视力明显减退,不同病因引起的角膜炎症状细节有差异,比如真菌性角膜炎的分泌物多呈黏稠状等。
四、体征方面
结膜炎:
眼部检查可见结膜充血,球结膜呈鲜红色或粉红色,血管呈网状分布,病变部位不同充血表现略有差异,如睑结膜充血主要表现为睑结膜血管扩张等,一般角膜不受累,视力不受影响。
角膜炎:
眼部检查可见角膜浸润灶,根据病因不同浸润灶形态、颜色等有差异,如细菌性角膜炎的浸润灶多为灰白色、边界不清等,还可能出现角膜溃疡等改变,病变累及角膜会严重影响其透明度和屈光功能,从而导致视力下降。
五、诊断方法
结膜炎:
医生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如近期有无感染接触史、过敏史等),然后进行眼部检查,包括用裂隙灯检查结膜情况,必要时可进行分泌物涂片或培养来明确病原体,以区分是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结膜炎等。
角膜炎:
除了病史询问和眼部一般检查外,裂隙灯检查是重要手段,可清晰观察角膜病变情况,还可能需要进行角膜刮片、微生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等,以明确病原体,从而针对性制定治疗方案,因为角膜炎的治疗需要更精准针对病原体,而结膜炎相对针对性用药稍宽泛一些。
六、治疗原则
结膜炎:
感染性结膜炎根据病原体类型选用相应的抗生素眼药水或抗病毒眼药水等,如细菌性结膜炎用抗生素眼药水,病毒性结膜炎用抗病毒眼药水;非感染性结膜炎则主要是去除过敏原、避免刺激因素等,如过敏性结膜炎使用抗过敏眼药水等,一般通过及时治疗预后较好,儿童患者在治疗时要注意选择儿童适用的温和药物剂型等。
角膜炎:
治疗需更积极且精准,感染性角膜炎要根据病原体选用敏感的药物,如细菌性角膜炎选用敏感抗生素,真菌性角膜炎选用抗真菌药物等,并且要早期、足量用药,因为角膜炎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角膜溃疡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影响视力甚至眼球保存,对于儿童角膜炎患者,要格外谨慎用药,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