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心血管疾病病理改变,由多种危险因素致脂质等在冠状动脉内膜下沉积形成粥样斑块致管腔狭窄等,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因素,病理过程有起始、脂质条纹形成、粥样斑块形成等阶段,不同人群受影响及需注意事项不同,中老年、男性(绝经前)、女性(绝经后)、有基础疾病人群各有其健康管理要点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定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病理改变。它是由于各种危险因素导致脂质等物质在冠状动脉血管内膜下沉积,逐渐形成粥样斑块,使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甚至阻塞,影响冠状动脉对心肌的血液供应。
二、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1.年龄与性别: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的弹性等会发生变化,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逐渐增加。在性别方面,男性在绝经前发病风险相对女性较高,绝经后女性发病风险逐渐接近男性。这是因为雌激素对血管有一定保护作用,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失去了这种保护。
2.生活方式
高脂饮食:长期摄入高胆固醇、高脂肪的食物,会使血液中胆固醇等脂质成分升高,增加脂质在冠状动脉内膜下沉积的风险。例如,经常食用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会导致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LDL-C容易被氧化修饰,进而促进粥样斑块的形成。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还会引起血小板聚集,促进粥样斑块的形成。吸烟还会降低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而HDL-C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身体代谢紊乱,血脂异常、体重增加等,进而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风险。运动不足会使身体消耗能量减少,多余的脂肪容易在体内堆积,影响血管健康。
3.病史因素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壁承受的压力较高,容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脂质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内膜下,促进粥样斑块的形成。长期高血压还会导致血管壁增厚、变硬,进一步加重血管狭窄。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糖代谢紊乱,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同时还会影响脂质代谢,使血脂异常,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高血糖还会促进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的形成,进一步影响冠状动脉的血流。
三、病理过程简述
1.起始阶段:各种危险因素首先损伤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内皮细胞损伤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等可以迁入内膜下,同时血液中的脂质(主要是LDL-C)也会进入内膜下。
2.脂质条纹形成:单核细胞转化为巨噬细胞,吞噬脂质后形成泡沫细胞,多个泡沫细胞聚集形成脂质条纹,这是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的表现。
3.粥样斑块形成:随着病情进展,脂质条纹逐渐发展为粥样斑块。斑块内部含有脂质、坏死物质等,表面有纤维帽覆盖。随着斑块的不断增大,会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如果斑块破裂,还会引起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进一步阻塞血管,导致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
四、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相关注意事项
1.中老年人群:中老年人群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发人群,由于年龄增长,身体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血管的自我修复等能力下降。这类人群应定期进行心血管相关检查,如血脂、血压、心电图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在生活方式上,要保持健康的饮食,减少高脂、高盐食物的摄入,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同时要戒烟限酒。
2.男性人群(尤其是绝经前):男性在绝经前要注意避免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关注自身血压、血脂情况,因为男性在这个阶段由于激素等因素,发病风险相对较高。如果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要积极控制病情,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规律服药,定期复诊。
3.女性人群(绝经后):绝经后的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增加。除了遵循一般的健康生活方式外,更要密切关注心血管健康,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助于心血管健康的饮食,如摄入富含雌激素的食物(虽然效果有限,但有一定益处),如豆制品等。同时要注意情绪调节,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中,因为情绪因素也可能影响心血管健康。
4.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这类人群本身就存在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需要更加严格地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使血糖达到理想的控制水平,同时要注意监测血脂等指标,积极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在生活方式上,要更加严格地遵循健康的饮食和运动计划,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并且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全面的心血管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