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常见症状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如下:症状包括视力下降,因晶状体混浊致光线无法正常聚焦视网膜,随病情进展愈发明显且不同类型影响有别;对比敏感度下降,区分不同亮度物体能力降低;屈光改变,如近视度数加深、出现散光;色觉改变,对颜色感知偏差,尤其短波颜色辨别力下降;眩光,强光下光线刺眼、视物模糊;单眼复视或多视,因晶状体混浊不均致光线形成多个焦点;视野缺损,晶状体混浊扩大遮挡光线引起。特殊人群中,老年人应避免强光、定期检查,影响生活及时就医;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密切关注症状并定期检查;高度近视患者避免剧烈运动、及时排查疾病;儿童若有先天性白内障应尽早手术并进行弱视训练。
一、视力下降
视力下降是白内障最常见的症状。这是由于晶状体混浊,导致光线无法正常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影响视力。随着白内障病情进展,视力下降会愈发明显。例如,在早期可能只是看东西有些模糊,像隔了一层薄纱,而到了晚期,视力可能严重受损,甚至仅能感知光亮。不同类型的白内障对视力影响有所差异,核性白内障早期可能表现为近视度数增加,同时视力逐渐下降;而皮质性白内障在发展过程中,周边皮质混浊逐渐向中央发展,视力下降程度与混浊范围和密度相关。
二、对比敏感度下降
除了视力下降,白内障患者还会出现对比敏感度下降。这意味着患者区分不同亮度物体的能力降低,在明暗对比不强烈的环境中,辨别物体细节更加困难。例如,在夜间开车时,患者可能难以清晰分辨道路上的标识、前方车辆的轮廓等。研究表明,即使视力检查结果看似正常,白内障患者在对比敏感度测试中的表现也会明显低于正常人。
三、屈光改变
白内障可引发屈光改变。晶状体混浊时,其屈光能力发生变化,可能导致近视度数加深,原本不近视的人可能突然需要佩戴近视眼镜,或者原有的近视度数快速上升。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散光,看东西时会有重影、变形等现象。这种屈光改变在核性白内障中较为常见,由于晶状体核密度增加,屈光力增强,导致近视度数增加,并且随着晶状体混浊程度加重,近视度数还会进一步发展。
四、色觉改变
白内障会影响患者的色觉。正常情况下,光线透过晶状体到达视网膜,晶状体对不同波长的光线有一定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当晶状体发生混浊时,这种作用发生改变,导致患者对颜色的感知出现偏差。通常,患者会感觉颜色不够鲜艳,尤其是对蓝色和紫色等短波颜色的辨别能力下降更为明显。比如,可能无法准确区分深浅不同的蓝色,将其都看成较暗的色调。
五、眩光
眩光也是白内障常见症状之一。在强光环境下,如面对汽车大灯、太阳直射光等,患者会感觉光线刺眼,难以忍受,同时视物变得更加模糊。这是因为混浊的晶状体使光线在眼内发生散射,干扰了正常的视觉成像。眩光在夜间或灯光照明不佳的环境中对患者影响更大,严重影响其夜间活动和交通安全。
六、单眼复视或多视
部分白内障患者会出现单眼复视或多视现象。这是由于晶状体混浊不均匀,导致光线通过晶状体后形成多个焦点,投射在视网膜上,从而使患者看到一个物体出现两个或多个影像。这种症状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如阅读、驾驶等,容易导致视觉疲劳和头晕等不适。
七、视野缺损
当白内障发展到一定程度,晶状体混浊范围扩大,可能会遮挡部分光线进入眼内,进而引起视野缺损。患者可能会感觉眼前有片状阴影遮挡,影响周边视力。例如,在走路时可能无法及时注意到侧方的物体或行人,增加了发生意外的风险。视野缺损的程度与晶状体混浊的部位和范围有关,混浊越靠近中央,对视野的影响越大。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是白内障的高发人群,由于身体机能下降,白内障发展可能相对较快。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强光下,外出时可佩戴太阳镜,减少紫外线对眼睛的伤害。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白内障的发展情况。若视力下降影响到日常生活,如阅读、行走等,应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2.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患白内障的风险较高,且病情进展可能更快。严格控制血糖是预防和延缓白内障发展的关键。同时,要更加密切地关注眼部症状,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包括视力、眼压、眼底等检查。一旦发现白内障,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因为高血糖状态可能影响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
3.高度近视患者:高度近视患者眼内结构相对脆弱,白内障发生的几率也较高。除了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外,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眼部受到外伤,因为外伤可能加速白内障的发展。若出现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症状,要及时就医,排查白内障及其他眼部疾病的可能。
4.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常见的眼部疾病,会影响儿童视觉发育,严重者可导致弱视。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视力情况,如发现孩子看东西时经常眯眼、歪头,或对周围事物反应不灵敏等,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检查。对于确诊为先天性白内障的患儿,应尽早手术治疗,术后还需进行弱视训练,以促进视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