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的评估包括临床表现评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宫腔分泌物检查。临床表现有异常阴道分泌物、下腹部疼痛、月经异常等;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变化,CRP升高、ESR加快;B超可发现子宫内膜增厚、回声不均匀;宫腔分泌物涂片可镜检到炎症细胞和病原菌,培养可明确病原菌种类。不同年龄人群在各方面表现有差异,检查时需综合考虑。
一、临床表现评估
1.症状表现
异常阴道分泌物:部分患者会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可为脓性、伴有异味等情况。例如一些研究显示,子宫内膜炎患者阴道分泌物中白细胞等炎症指标会升高,从而导致分泌物性状改变。不同年龄阶段女性表现可能有差异,育龄期女性可能因性生活等因素影响,分泌物异常更易被察觉;而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环境改变,若出现子宫内膜炎,分泌物异常可能相对不典型,但仍可能有量和性状的改变。
下腹部疼痛:多为下腹部坠胀、疼痛,可在活动后或性交后加重。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久坐的女性,可能本身盆腔血液循环相对较慢,若发生子宫内膜炎,疼痛可能更易感知;而经常运动的女性,疼痛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但总体都与炎症刺激子宫内膜及周围组织有关。有相关病史的女性,如曾有宫腔操作史等,发生子宫内膜炎时腹痛症状可能更明显,因为宫腔操作可能破坏了宫腔的防御机制,增加了感染风险。
月经异常:部分患者可出现月经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等情况。这是因为子宫内膜炎症影响了子宫内膜的正常修复和脱落过程。不同年龄女性月经异常表现也有差异,青春期女性可能因内分泌调节尚不完善,合并子宫内膜炎时月经紊乱表现可能更复杂;围绝经期女性则可能与卵巢功能衰退等因素叠加,月经异常情况需综合判断。
2.体征检查
妇科检查体征:妇科检查时可能发现子宫压痛、附件区压痛等。医生进行双合诊或三合诊时,若触及子宫体有明显压痛,提示可能存在子宫内膜炎。不同性别患者在妇科检查时的配合度等情况不同,女性应积极配合医生检查,以准确评估病情。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女性发生子宫内膜炎,妇科检查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对妊娠的影响,轻柔操作。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常提示存在炎症反应。一般来说,白细胞计数超过正常范围(通常成人正常范围是(4-1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大于正常比例(通常约50%-70%),提示体内有炎症性改变,子宫内膜炎时由于细菌等病原体感染,会引发机体的炎症应答,导致血常规出现这样的变化。不同年龄人群血常规正常范围略有差异,儿童的白细胞正常范围相对较高,如新生儿白细胞正常范围约(15-20)×10/L,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范围,所以在判断时要结合年龄因素。
2.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
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子宫内膜炎时,由于炎症刺激,CRP水平会升高。其升高程度与炎症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一般来说,CRP水平越高,提示炎症越明显。例如,在一些研究中发现,重度子宫内膜炎患者的CRP水平往往显著高于轻度患者。
红细胞沉降率:ESR也会加快,正常女性ESR成年男性为0-15mm/h,成年女性为0-20mm/h,子宫内膜炎时,炎症状态下血液中的成分改变等因素会导致红细胞沉降加快。同样,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参考值有差异,儿童的ESR相对成人稍快,在判断时需考虑年龄因素对其正常参考值的影响。
三、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
子宫超声表现:B超检查可发现子宫内膜增厚、回声不均匀等情况。部分子宫内膜炎患者子宫超声显示子宫内膜厚度超过正常范围(一般非孕期女性子宫内膜厚度在月经周期不同阶段有所变化,增殖期约4-8mm,分泌期约7-14mm),且回声不均匀,可能提示子宫内膜存在炎症性改变。对于不同年龄女性,子宫超声表现也有一定特点,青春期女性子宫尚未完全发育成熟,B超表现可能与成年女性有所不同;绝经后女性子宫萎缩,子宫内膜薄,若出现子宫内膜炎,B超表现相对不典型,但仍可通过内膜厚度及回声等情况进行初步判断。
四、宫腔分泌物检查
1.宫腔分泌物涂片及培养
涂片检查:通过对宫腔分泌物进行涂片,可镜检看到白细胞等炎症细胞增多,还可能发现病原菌。例如,若涂片发现大量中性粒细胞及细菌等,提示可能存在感染导致的子宫内膜炎。
培养检查:宫腔分泌物培养可以明确病原菌种类,有助于针对性治疗。通过培养出具体的致病菌,如常见的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医生可以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不同年龄人群发生子宫内膜炎的常见病原菌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发生子宫内膜炎相对较少见,若发生可能病原菌与成人有别;妊娠期女性发生子宫内膜炎,病原菌选择抗菌药物时需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培养出病原菌后要谨慎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