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通过识别思维模式、挑战不合理信念、行为暴露与仪式行为阻止来应对思维强迫症;放松训练包含深呼吸放松法和渐进性肌肉松弛法,分别有不同操作及适用人群;正念冥想包括正念觉察当下和接纳思维而不反应,不同人群有相应实践方式,这些方法均有助于缓解思维强迫症相关问题。
一、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
1.识别思维模式
首先要学会觉察自己思维强迫症相关的思维模式,比如反复出现的无意义但又难以摆脱的担忧想法等。可以通过日常记录的方式,当发现自己有相关思维出现时,及时记录下具体的思维内容、出现的场景以及当时的情绪状态等。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可能需要家长协助观察其在学习、玩耍等场景下是否有异常重复思维的表现,青少年则可自己逐步培养这种自我觉察的能力。例如,青少年在面对考试时,若反复出现担心自己考不好的无意义思维,就可以开始留意并记录。
从生活方式角度来看,长期处于高压力生活方式下的人群更容易出现思维强迫症相关思维,所以通过觉察思维模式可以帮助这类人群更早发现问题。
2.挑战不合理信念
当识别出不合理的思维后,要学会挑战它。比如常见的“必须完美无缺”这类不合理信念,要思考这种信念是否有科学依据。以学生为例,认为自己必须在每次考试中都考第一才是成功的这种想法就是不合理信念,需要用客观的事实来挑战,如分析自己每次考试的真实水平和能力范围等。对于不同性别,男性和女性在面对类似思维强迫症相关思维时,挑战不合理信念的方式可能因性格特点略有不同,但核心都是用理性思维取代不合理信念。在病史方面,有焦虑症病史的人群更需要加强对不合理信念的挑战,因为其本身可能就存在更易产生不合理认知的基础。
3.行为暴露与仪式行为阻止
行为暴露是指有计划地让自己暴露在引发思维强迫症相关思维的情境中,同时阻止仪式行为。例如,有反复检查门锁思维的人,开始可以短时间暴露在未检查门锁就离开家的情境中,并且强制自己不进行反复检查的仪式行为。对于儿童,家长可以逐步引导其面对相关情境,比如儿童有反复洗手的思维强迫症倾向,家长可以先从缩短洗手时间开始,然后逐渐增加不洗手就去做其他事情的情境暴露。青少年则可以自己制定暴露计划并执行,在生活方式上,规律的生活作息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行为暴露和仪式行为阻止,因为规律生活能提供更稳定的心理状态来应对暴露情境。
二、放松训练的实施
1.深呼吸放松法
深呼吸放松法是较为简单有效的方法。具体操作是让自己坐下或躺下,慢慢地吸气,使腹部膨胀,然后慢慢地呼气,每次呼吸尽量保持均匀、缓慢。对于儿童,可以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引导,比如想象自己是气球,吸气时气球膨胀,呼气时气球缩小。青少年可以在学习间隙或感到思维强迫症相关思维困扰时进行深呼吸放松。不同性别在深呼吸放松时没有本质区别,但男性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较大幅度的呼吸来感受放松,女性可能更注重呼吸的细腻感。在生活方式方面,经常进行体力活动的人群可能更易掌握深呼吸放松法,因为其身体对呼吸节奏的感知可能更敏锐。有睡眠障碍病史的人群可以在睡前进行深呼吸放松,有助于改善睡眠前的紧张状态,从而缓解思维强迫症相关的焦虑情绪。
2.渐进性肌肉松弛法
渐进性肌肉松弛法是依次紧张和放松身体的各个肌肉群。从脚部开始,先紧张脚部肌肉,保持几秒钟后再放松,然后依次向上到腿部、腹部、肩部、手臂、脸部等。对于儿童,家长可以帮助其进行,通过轻柔的引导让儿童感受肌肉紧张和放松的差异。青少年可以自己按照顺序进行练习,在生活方式上,经常从事脑力劳动的青少年更适合通过渐进性肌肉松弛法来缓解因思维强迫症带来的肌肉紧张。女性可能在感知肌肉紧张程度上更细腻,在实施渐进性肌肉松弛法时能更好地感受各肌肉群的状态。有慢性疼痛病史的人群,通过渐进性肌肉松弛法可以缓解身体因思维强迫症相关焦虑导致的肌肉紧张,从而减轻疼痛相关症状。
三、正念冥想的实践
1.正念觉察当下
正念冥想要求专注于当下的体验,不去评判思维强迫症相关的思维。可以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或躺下,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身体感觉或周围环境的简单观察上。儿童可以在家长陪伴下进行简单的正念觉察,比如观察身边的一朵花、一片树叶等。青少年可以在课间休息时进行短暂的正念觉察,感受自己的呼吸和身体状态。不同性别在正念觉察当下时,男性可能更关注周围环境的空间感等,女性可能更关注自身身体的细微感觉。在生活方式上,长期处于快节奏生活方式下的人群更需要通过正念冥想来回归当下,缓解思维强迫症相关的焦虑。有注意力缺陷病史的人群通过正念冥想可以逐步提高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从而更好地应对思维强迫症相关的思维干扰。
2.接纳思维而不反应
学会接纳思维强迫症相关的思维,而不是急于去对抗或摆脱。当有反复的担忧思维出现时,告诉自己这只是一个思维,允许它存在,而不采取强迫性的应对行为。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需要家长引导其接纳这种思维,比如告诉儿童担心的事情不一定会发生,要接纳这种担心的思维存在。青少年则可以自己进行心理暗示来接纳思维,在病史方面,有抑郁症病史的人群更需要练习接纳思维,因为抑郁症患者往往容易过度对抗自己的负面思维,通过接纳可以缓解思维强迫症与抑郁情绪之间的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