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硬化是主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且管腔狭窄的心血管疾病,发病与内皮细胞损伤、脂质沉积等有关,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会影响血液供应和心血管系统,可通过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疾病预防,定期体检、关注症状早期发现。
发病机制
内皮细胞损伤:各种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可损伤主动脉内皮细胞。内皮细胞损伤后,其屏障功能和正常的调节功能遭到破坏,使得血液中的脂质等物质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例如,高血压时,血流对血管壁的冲击力增大,容易损伤内皮细胞;高血脂时,血液中过高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易沉积于受损的内皮细胞下。
脂质沉积:损伤的内皮细胞会吸引单核细胞等进入血管内膜下,单核细胞转化为巨噬细胞后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细胞,同时血小板等在局部聚集,使得脂质等逐渐在主动脉管壁内沉积,形成粥样斑块。随着时间推移,斑块不断增大,会导致主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
相关危险因素
年龄与性别:随着年龄增长,主动脉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在性别方面,男性在绝经前发病率低于女性,绝经后女性发病率逐渐升高,可能与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例如,老年人群中主动脉硬化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年轻人群;50岁以上的男性和绝经后的女性更易受到主动脉硬化的影响。
生活方式
吸烟:吸烟是主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小板聚集,还会影响血脂代谢,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加速主动脉硬化的进程。长期吸烟者患主动脉硬化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很多。
不健康饮食:高盐、高脂、高糖饮食是主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高脂饮食会使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升高,过多的脂质容易沉积在血管壁;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损伤血管内皮;高糖饮食会引起血糖波动,影响代谢,促进动脉硬化的发展。例如,长期大量摄入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高脂食物的人群,患主动脉硬化的风险增加。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身体代谢紊乱,血脂、血糖容易升高,体重也易增加,而肥胖又是主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缺乏运动的人身体的血液循环功能可能下降,不利于血管的健康,从而增加主动脉硬化的发生几率。
病史因素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的血管长期受到高压血流的冲击,容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壁更容易受到脂质等物质的沉积,进而促进主动脉硬化的形成。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患主动脉硬化的概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的人群。
高血脂: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水平升高,会使脂质在主动脉管壁沉积,加速主动脉硬化的进程。例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由于先天性脂质代谢异常,血脂水平极高,很容易在年轻时就出现严重的主动脉硬化等血管病变。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糖水平长期处于高水平状态,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高血糖会引起一系列代谢紊乱,影响血管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得主动脉等血管更容易发生硬化。
主动脉硬化的影响
对血液供应的影响:主动脉硬化导致管腔狭窄,会影响血液的正常输送,使得各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减少。例如,脑部血液供应减少可能导致头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心脏冠状动脉如果受到影响,可能会引起心肌供血不足,出现心绞痛等症状。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主动脉硬化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因为血管弹性下降,心脏需要更大的力量来将血液泵入主动脉。长期如此,可能会导致心脏肥厚、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同时,硬化的主动脉管壁容易形成斑块,斑块破裂后会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能导致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如脑栓塞、肺栓塞等。
预防与早期发现
预防措施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主动脉硬化的重要手段。包括戒烟限酒,吸烟对血管的危害极大,应尽量戒烟,同时限制饮酒量;合理饮食,采用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也可以结合力量训练等,保持适当的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之间。
控制基础疾病:对于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控制病情。严格按照医嘱服用降压、降脂、降糖药物,将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例如,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者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高血脂患者要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至相应的目标值,如高危患者应低于1.8mmol/L等;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等综合措施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
早期发现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包括血脂、血糖、血压检测,以及颈动脉超声、主动脉超声等检查。通过这些检查可以早期发现主动脉硬化的迹象。例如,颈动脉超声可以间接反映主动脉的情况,因为颈动脉和主动脉在血管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通过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血管内膜中层厚度等指标,早期发现血管病变。
关注症状:如果出现头晕、头痛、胸痛、胸闷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排查是否存在主动脉硬化等血管病变。因为当主动脉硬化引起血液供应不足等情况时,可能会出现这些非特异性的症状,但早期发现并干预对于控制病情发展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