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硬化是动脉非炎症性病变,致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窄。其发病机制有脂质沉积学说(高LDL-C是重要危险因素)和炎症反应学说(血管内皮受损引发炎症促进相关过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40岁以上、绝经后女性风险高)、生活方式(高盐高脂高糖饮食、吸烟、缺乏运动)、病史(高血压、糖尿病易促发);早期多无症状,进展期有相应器官供血不足表现;诊断靠影像学检查(超声、CTA、MRA)和血液检查(血脂、CRP等);预防需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控制基础疾病,治疗包括药物(调节血脂等)、介入或手术治疗。
一、发病机制
1.脂质沉积学说:血液中的脂质,如胆固醇等,容易沉积在动脉内膜下。例如,当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时,它容易被氧化修饰,然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逐渐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始病变。大量研究表明,高LDL-C水平是主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多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LDL-C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呈正相关关系。
2.炎症反应学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会引发炎症反应。炎症细胞如单核细胞等会浸润到血管内膜下,释放炎症因子,进一步促进脂质沉积、平滑肌细胞增殖等过程。例如,C反应蛋白(CRP)等炎症标志物水平升高与主动脉硬化的进展相关,临床研究发现,CRP水平升高的人群患主动脉硬化的风险明显增加。
二、危险因素
1.年龄与性别:随着年龄的增长,主动脉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升高。一般来说,40岁以上人群主动脉硬化的可能性增加。在性别方面,男性在绝经前患主动脉硬化的风险低于女性,绝经后女性患主动脉硬化的风险逐渐接近男性。这可能与雌激素对血管的保护作用有关,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失去了对血管的保护。
2.生活方式
饮食:长期高盐、高脂、高糖饮食是重要危险因素。高脂饮食会导致血液中脂质成分升高,如长期摄入过多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会使血液中LDL-C水平升高,促进主动脉硬化。例如,经常食用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富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食物,会增加主动脉硬化的发病风险。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小板聚集,还会影响血脂代谢。研究表明,吸烟者患主动脉硬化的风险比不吸烟者明显升高,且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风险越高。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体重增加、血脂异常、血压升高等,从而增加主动脉硬化的发生风险。例如,久坐办公室的人群,由于缺乏运动,容易出现肥胖、血脂异常等情况,进而增加主动脉硬化的可能性。
3.病史
高血压:高血压会使血管壁承受的压力增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促进主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临床观察发现,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患主动脉硬化的概率远高于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糖代谢紊乱,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促进脂质沉积和炎症反应。糖尿病患者并发主动脉硬化的几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且病情进展往往更快。
三、临床表现
1.早期:早期主动脉硬化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在体检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时才被发现。
2.进展期:当主动脉硬化导致管腔明显狭窄时,可能会出现相应器官供血不足的表现。例如,主动脉弓部硬化可能影响头颈部供血,导致头晕、记忆力减退等;胸主动脉硬化严重时可能影响心脏供血相关的血管,出现胸闷等非特异性症状;腹主动脉硬化可能导致下肢供血不足,出现间歇性跛行等症状。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主动脉的管壁厚度、管腔内径等情况。例如,经胸超声心动图可以对主动脉根部等部位进行检查,发现主动脉壁的增厚、斑块形成等情况。
CT血管造影(CTA):能够清晰地显示主动脉的形态、管腔狭窄程度以及斑块的情况。通过CTA可以准确判断主动脉硬化的部位和严重程度,是诊断主动脉硬化常用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主动脉的成像效果较好,尤其对于一些对造影剂过敏等不适合进行CTA检查的患者,可以选择MRA。它可以清晰显示主动脉的结构和病变情况。
2.血液检查:可以检测一些与主动脉硬化相关的指标,如血脂(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CRP等炎症标志物。血脂异常尤其是高LDL-C、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及CRP升高往往提示存在主动脉硬化的风险或反映主动脉硬化的炎症状态。
五、预防与治疗原则
1.预防
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例如,每日蔬菜摄入量应在500克左右,水果200-300克,全谷物摄入占主食的1/3以上。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也可以结合力量训练等。
戒烟限酒:坚决戒烟,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控制基础疾病:对于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使血糖达到理想控制目标。
2.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针对调节血脂、稳定斑块等。例如,使用他汀类药物来降低LDL-C水平,稳定动脉斑块。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由医生决定,患者不能自行用药。
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当主动脉硬化导致严重的管腔狭窄、影响重要器官供血时,可能需要进行介入治疗(如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或手术治疗(如主动脉置换术等),但这些治疗方法的选择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病情后由医生决定。
总之,主动脉硬化是一种与多种因素相关的血管病变,了解其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方法对于早期发现、预防和治疗主动脉硬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