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膜炎治疗包括急性期减少患病部位活动量以促受损组织初步修复,物理治疗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的热敷及利用高频电场促进炎症吸收等的超短波,药物用非甾体抗炎药需遵医嘱,炎症缓解期循序渐进进行康复训练,儿童物理治疗温度时间严把控且康复训练需专业人员指导,老年人常伴骨质疏松需补钙并谨慎用药权衡药物利弊。
一、休息制动
急性期需减少患病部位的活动量,避免进一步刺激炎症部位,让受损组织得以初步修复,例如下肢骨膜炎患者应尽量减少行走、奔跑等运动,以减轻病变部位的负荷。
二、物理治疗
1.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一般将温度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时长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但需注意皮肤状态,避免烫伤。
2.超短波治疗:利用高频电场作用于病变部位,促进炎症吸收,改善局部代谢,有助于减轻骨膜炎相关症状。
三、药物治疗
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相关抗炎止痛药物)起到抗炎止痛作用,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注意药物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
四、康复训练
在炎症缓解期,可进行适度的康复训练,如肌肉力量训练和关节活动度训练,以增强肌肉对骨骼的保护作用,提高关节稳定性,但训练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再次损伤。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骨骼发育尚未成熟,物理治疗时温度和时间需严格把控,康复训练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不恰当训练影响骨骼正常发育。
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等问题,治疗时除常规措施外,需注意补钙等维持骨骼健康的措施,药物使用需权衡利弊,因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应谨慎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