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骨折后可引发关节僵硬(因长期固定致关节周围组织粘连致活动度下降)、创伤性关节炎(复位不理想致关节面不平整引发疼痛肿胀等)、肌肉萎缩(患肢活动少致废用性萎缩影响功能)、下肢深静脉血栓(因血管损伤和长期卧床易形成可致肺栓塞)、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因血运等因素,高龄及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
一、关节僵硬
股骨骨折后常需长时间固定,这会使关节周围肌肉、韧带等组织粘连,导致关节活动度下降。例如膝关节骨折后长期制动,可引发膝关节僵硬,表现为屈伸困难,严重影响下肢正常功能活动,尤其多见于骨折后康复锻炼不及时或不充分的患者,儿童骨骼生长活跃但固定不当也易出现此问题。
二、创伤性关节炎
若股骨骨折复位不理想,骨折愈合后关节面不平整,长期磨损会引发创伤性关节炎。患者会出现关节疼痛、肿胀,活动时伴有摩擦感或卡顿,尤其在负重行走时症状加重,老年人因关节软骨退变基础,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风险相对更高,且恢复难度较大。
三、肌肉萎缩
骨折后患肢活动减少,肌肉处于废用状态,会发生废用性肌肉萎缩。表现为患肢肌肉体积变小、力量减弱,影响肢体的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儿童因生长发育快,肌肉萎缩若未及时纠正可能影响肢体正常生长发育,老年人肌肉本身退化,萎缩后恢复更困难。
四、下肢深静脉血栓
股骨骨折后,受伤部位血管损伤及长期卧床致血流缓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若血栓脱落随血流移动至肺部,可引发肺栓塞,严重威胁生命,尤其肥胖、高龄、有基础血管疾病的患者发生风险更高,女性在围绝经期等特殊生理阶段也需警惕。
五、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骨折部位血运不佳、损伤严重或治疗方式不当等因素可导致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高龄患者因身体机能衰退、愈合能力下降,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不佳影响骨折处血供,更易出现此类情况,表现为骨折端长期不连接、局部疼痛持续存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