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源性骨髓炎是细菌经血液循环播散至骨组织引发,儿童因骨骺板附近血管结构及免疫力低易感染;创伤性骨髓炎包括开放骨折时外界细菌直接侵入或手术创伤因操作不当致医源性感染;其他相关因素有糖尿病、老年人、长期吸烟等基础疾病影响及既往骨折等病史增加骨髓炎发生风险。
一、血源性骨髓炎
血源性骨髓炎是骨髓炎的常见类型之一,其引发机制主要是细菌通过血液循环播散至骨组织。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菌。儿童由于骨骺板附近的微小终末动脉与毛细血管形成弯曲的血管襻,血流相对缓慢,细菌易在此处停留繁殖从而引发感染;此外,儿童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也增加了血源性感染的易感性。
二、创伤性骨髓炎
1.开放骨折相关:当发生开放骨折时,外界细菌可直接侵入骨组织,若伤口污染严重或清创不彻底,细菌会在骨组织内定植繁殖,进而引发骨髓炎。例如,骨折端暴露于污染环境中,细菌随伤口进入骨周围组织并向骨内蔓延。
2.手术创伤相关:骨科手术等创伤性医疗操作中,若手术区域消毒不严格、器械污染或术中细菌侵入骨组织,可导致医源性创伤性骨髓炎。尤其是手术时间较长、涉及深部骨组织操作时,感染风险更高。
三、其他相关因素
1.基础疾病影响: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水平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且糖尿病会影响骨组织的血供,使骨组织对感染的抵抗力降低,增加骨髓炎发生几率;老年人因骨质疏松,骨代谢异常,骨组织修复能力减弱,感染后易迁延不愈发展为慢性骨髓炎;长期吸烟人群,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影响血管收缩功能,降低机体免疫力,使骨组织更易遭受细菌侵袭引发感染。
2.既往病史影响:有既往骨折、骨病病史的人群,骨组织本身存在病理基础,局部血运可能已受影响,且骨组织的完整性或稳定性被破坏,细菌更容易定植于骨组织引发感染,例如既往有骨髓炎复发史的患者,再次发生骨髓炎的风险较常人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