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了清胃经(位置、操作方法及作用)、揉板门(位置、操作方法及作用)、摩腹(位置、操作方法及作用)、捏脊(位置、操作方法及作用),并提及小儿皮肤娇嫩,推拿时手法要轻柔适中,小儿急性疾病发作期先就医,不同年龄段小儿操作要适当调整手法频率和力度,保证推拿安全有效。
一、清胃经
1.位置:位于小儿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
2.操作方法:家长用拇指螺纹面从小儿拇指根向拇指尖方向直推,操作100-300次。清胃经能清泻胃火,对于小儿因积食引起的口臭、牙龈肿痛等有一定缓解作用,研究表明通过推拿清胃经可调节胃肠道相关神经递质,改善胃肠功能。
二、揉板门
1.位置:位于小儿手掌大鱼际平面。
2.操作方法:家长用拇指端揉小儿大鱼际,揉100-200次。揉板门可消食化积、健脾和胃,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揉板门能影响胃肠蠕动节律,促进消化液分泌,对小儿积食导致的腹胀等有改善作用。
三、摩腹
1.位置:整个腹部。
2.操作方法:家长用掌面或四指摩小儿腹部,频率约每分钟120-160次,摩5-10分钟。摩腹可促进腹部气血运行,增强脾胃运化功能,相关研究显示摩腹能调节肠道菌群,改善积食引起的消化功能紊乱。
四、捏脊
1.位置:小儿背部正中线,从大椎至尾骨端成一直线。
2.操作方法:家长用双手拇指与食指、中指相对,自小儿尾骨端开始,沿脊柱向上捏拿,直至大椎穴,反复捏拿3-5遍。捏脊能调理脏腑功能,对小儿积食伴有食欲不振、睡眠不安等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临床观察发现捏脊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胃肠消化吸收功能。
特殊人群提示
小儿皮肤娇嫩,进行推拿时手法要轻柔,力度适中,以小儿皮肤不发红为宜。如果小儿处于急性疾病发作期,如高热、呕吐剧烈等情况,应先就医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考虑进行积食推拿。同时,不同年龄段小儿身体机能有所差异,操作时要根据小儿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手法频率和力度,注重人文关怀,以保证推拿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