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骨折急救需快速评估生命体征,有大出血时加压包扎止血并妥善制动骨盆,搬运用硬板担架;不稳定型骨折全身状况允许则72小时内尽早手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稳定型采用卧床休息6-8周及骨盆牵引;康复早期行下肢肌肉等长收缩及足踝主动活动,后期骨折愈合后开展关节活动度与负重等训练;儿童骨盆骨折多为青枝或骨骺损伤优先非手术,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病术后需加强营养支持且康复循序渐进。
一、急救处理
1.生命体征评估与紧急处置:首先快速评估患者生命体征,若存在大出血,立即采用加压包扎等方式止血,同时对骨盆进行妥善制动,避免骨折端移位加重损伤,搬运时需使用硬板担架以维持骨盆稳定。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时机选择: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若全身状况允许,一般于受伤后72小时内尽早手术,具体需结合患者整体状况及合并伤综合判定。
2.手术方式: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借助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恢复骨盆环解剖结构,以保障骨盆稳定性,促进骨折愈合。
三、非手术治疗
1.卧床休息:适用于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6~8周,期间需防范压疮、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2.骨盆牵引:通过牵引装置恢复骨盆正常解剖关系、减轻疼痛,牵引重量与时间依患者具体情况由医生调整。
四、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骨折固定后或卧床期间,开展下肢肌肉等长收缩锻炼,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同时进行足踝主动活动,降低深静脉血栓风险。
2.后期康复:骨折达临床愈合后,逐步开展关节活动度训练与负重训练,可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步态训练等,恢复骨盆及下肢功能。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骨盆骨折多为青枝骨折或骨骺损伤,优先采用非手术治疗(如牵引、石膏固定),因其骨骼再生能力强,需避免过度治疗影响骨骼正常发育,康复中密切监测骨骼生长情况。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骨质疏松等基础病,术后恢复较慢,需加强营养支持,补充钙剂与维生素D,康复时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防止骨折部位再次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