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膜炎治疗包含急性发作期充分休息,疼痛缓解期可热敷促血液循环,发病初期72小时内冷敷消肿止痛,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需注意特殊人群禁忌,疼痛缓解后遵医嘱循序渐进康复锻炼,儿童物理治疗把控严且康复锻炼需专业指导,老年患者要关注骨质疏松及药物对骨骼影响,女性生理期用相关药物需考虑对生理期的影响。
一、一般治疗
急性发作期应充分休息,避免进行会加重疼痛的活动,让患病部位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以减少进一步损伤,为炎症消退创造条件。例如下肢骨膜炎患者需减少行走、跑跳等活动。
二、物理治疗
1.热敷:在疼痛缓解期可适当进行热敷,利用温热效应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有助于炎症物质的吸收和消退。一般每次热敷时长控制在15-20分钟,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防止烫伤皮肤。
2.冷敷:发病初期(通常指72小时内)可选择冷敷,通过降低局部温度收缩血管,减轻肿胀和疼痛。每次冷敷时间约10-15分钟,间隔合适时间后可再次进行冷敷。
三、药物治疗
可使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来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症状,但需注意特殊人群用药禁忌。比如孕妇、哺乳期女性等特殊群体使用时需经医生评估,因为这类药物可能对特殊人群产生不良影响。
四、康复锻炼
当疼痛有所缓解后,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开展康复锻炼。以下肢骨膜炎为例,可进行腿部肌肉的等长收缩等简单运动,以增强肌肉力量,维持关节稳定性,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避免因过度锻炼导致病情加重。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骨骼肌肉处于发育阶段,治疗时物理治疗的温度和时间把控需更严格,康复锻炼必须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防止不恰当运动影响其生长发育。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骨膜炎常可能合并骨质疏松等问题,治疗时除常规处理外,还需关注骨质疏松的相关管理,药物使用要评估对骨骼的影响,避免因药物导致骨骼状况进一步恶化。
3.女性: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使用药物时,需考虑药物对生理期的影响,如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可能对生理期的凝血等方面产生一定作用,使用前应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