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需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骨骼具体情况及评估全身状况,手术时安装外固定器、实施截骨后逐步延长,术后要定期影像学复查、进行功能锻炼并关注儿童生长发育及老年基础疾病管控等特殊人群情况。
一、术前评估
1.影像学检查:通过X线、CT等明确需延长骨骼的具体部位、长度、骨质状况及周围组织关系,例如清晰显示骨骼的形态、髓腔情况等,以此精准规划延长方案。
2.全身状况评估:综合患者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全身健康状态,若存在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不适合手术的基础疾病,则需先对基础疾病进行干预调整,确保患者能耐受手术。
二、手术步骤
1.安装外固定器:在拟延长的骨骼部位植入钢针等固定装置,构建骨延长外固定系统,该装置需牢固固定于骨骼,为后续截骨与延长提供稳定支撑,保障手术过程中骨骼位置稳定。
2.截骨操作:采用外科技术对目标骨骼实施截断,截骨方式可依据具体病情选择,如环形截骨等,操作时需精准把控,最大程度减少对周围肌肉、血管、神经等组织的损伤。
3.逐步延长:借助外固定器上的调节装置,按照科学的延长速率缓慢牵拉骨骼,一般每日延长约1-2毫米,此速率利于骨骼在延长过程中逐步形成新骨组织填充延长间隙,保证骨修复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三、术后护理
1.定期影像学复查:术后1-2周左右进行首次X线等影像学检查,后续根据骨骼恢复情况逐步调整复查间隔,通过影像学监测骨骼延长部位的愈合进程,如新骨形成状况等。
2.功能锻炼:在医生指导下开展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儿童患者需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影响,确保锻炼不阻碍正常骨骼生长;老年患者则着重预防肌肉萎缩,通过适当锻炼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如进行关节的轻度活动等。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密切追踪骨延长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保证骨延长过程符合儿童骨骼生长规律,避免因延长不当影响最终肢体功能与生长。
老年患者:加强基础疾病管控,严格防范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因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较弱、恢复能力差,需格外留意伤口清洁与全身状况监测,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