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裂后需立即制动并尽快就医明确情况,依骨裂部位等选石膏或支具外固定,按情况用非甾体抗炎药辅助且遵医嘱,康复分早期以肌肉收缩舒张为主、中期逐步增受伤部位活动范围、后期加强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且循序渐进。
一、一般处理
骨裂发生后需立即制动,停止受伤部位的活动,使受伤肢体保持相对固定且舒适的位置,例如上肢骨裂可采用三角巾悬吊等方式。同时尽快就医,通过X线等检查明确骨裂的具体部位、移位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处理有差异,儿童骨裂恢复相对较快,但制动仍需规范;老年人骨裂常合并骨质疏松,制动时要格外小心,防止二次损伤。
二、固定方法
1.外固定-石膏固定:依据骨裂部位与情况选择合适石膏,利用石膏塑形限制受伤部位活动,保持骨折端稳定以促进愈合,四肢骨裂较为常用。使用时要留意石膏松紧度,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固定作用。儿童皮肤娇嫩,选用石膏时要关注材料与固定力度,避免压迫皮肤致损伤;老年人需考量固定器具的舒适性与耐用性。
2.外固定-支具固定:针对部分适合情况可选用支具固定,支具相对轻便,佩戴舒适度较高,同样需保证能有效固定受伤部位,限制不必要活动。
三、药物辅助
可根据情况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但要注意适用人群,儿童一般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老年人使用时需考量胃肠道等风险,优先选择对胃肠道刺激小的药物形式,药物使用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能自行随意用药,药物主要起减轻疼痛、消除炎症等作用。
四、康复训练
1.早期康复(骨裂后1-2周内):以肌肉收缩舒张训练为主,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如上肢骨裂可进行握拳、屈伸手指等动作。此阶段儿童康复训练要适度,避免过度训练影响骨骼正常发育;老年人要防止训练强度过大致再次损伤。
2.中期康复(骨裂后2-6周):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增加受伤部位活动范围训练,例如上肢骨裂可尝试缓慢的肘关节屈伸等。
3.后期康复(骨裂6周后):进一步加强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训练,逐步恢复受伤肢体正常功能,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以不引起疼痛加剧和影响骨裂愈合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