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诊断评估包括影像学检查(X线、CT、MRI观察相关情况)及细菌学检查(取分泌物或血液培养药敏),抗生素治疗依结果静脉给药疗程足且注意不同年龄段差异,手术清创需病灶清除及植骨调整,支持治疗有营养支持和基础疾病管理,特殊人群中儿童选药避影响骨骼发育、术后关注恢复,老年人防并发症、兼顾基础病。
一、诊断评估
1.影像学检查:通过X线观察骨质破坏、死骨形成等情况,CT可更清晰显示骨质细节,MRI能精准判断骨髓炎累及范围及软组织感染情况,有助于明确病变程度。
2.细菌学检查:取创面分泌物或血液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依据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二、抗生素治疗
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静脉给药为主,疗程需足够,一般持续4-6周或更长,确保彻底杀灭病原菌,需注意不同年龄段患者抗生素选择差异,儿童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的药物。
三、手术清创
1.病灶清除:彻底清除植骨周围的感染坏死组织、炎性肉芽组织等,若存在死骨需一并取出,尽可能恢复局部解剖结构的清洁与稳定性。
2.植骨调整:评估原植骨情况,若植骨仍存在感染风险或影响愈合,可能需调整植骨方式或材料,确保局部感染控制后再考虑合适的骨修复策略。
四、支持治疗
1.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尤其关注儿童及老年人的营养状况,儿童需保证足够钙、磷等骨骼发育所需营养,老年人需预防营养不良导致恢复延迟。
2.基础疾病管理:对于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以利于感染控制和创面修复;关注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调整治疗方案时综合考量。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抗生素选择需避免影响骨骼生长发育的药物,手术操作需轻柔,术后密切观察骨骼恢复及肢体功能情况,加强康复指导促进功能恢复。
2.老年人:术后需预防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注意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因老年人机体恢复能力较弱,需加强护理,定期评估感染控制及骨骼修复进展,调整治疗方案时兼顾其基础疾病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