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鼻症是因鼻腔黏膜鼻甲医源性损伤致鼻腔过度宽敞引发不适的医源性综合征,病因主要为鼻甲切除范围过大,临床表现有鼻塞、干燥结痂、头痛、嗅觉减退及精神心理问题,诊断结合病史、症状与鼻腔检查,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特殊人群中儿童应避免不必要鼻腔手术、老人需关注术后并保持鼻腔湿润、有手术史者要监测鼻腔状况。
一、定义
空鼻症是一种因鼻腔黏膜、鼻甲组织受损后出现的医源性鼻腔综合征,多由鼻腔黏膜、鼻甲的过度手术切除等医源性因素导致鼻腔过度宽敞,进而引发鼻腔及相关部位一系列不适症状。
二、病因
主要源于鼻腔黏膜、鼻甲的医源性损伤,常见于鼻甲切除手术(如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等)时切除范围过大,致使鼻腔通气过度,鼻腔黏膜、神经等结构受损,破坏了鼻腔原有的生理功能平衡。
三、临床表现
1.鼻部症状:患者常感鼻塞,虽有鼻腔宽敞的解剖表现,但仍出现通气不足的主观感受;伴有鼻腔及鼻咽部干燥感,易形成结痂;部分患者可出现头痛,多位于前额或颞部等部位。
2.全身及其他症状:可能出现嗅觉减退或丧失;部分患者还会有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方面的表现,与长期鼻部不适及呼吸功能异常等相关。
四、诊断
需结合详细病史(如既往鼻腔手术史等)、典型症状及鼻腔检查。鼻腔检查可见鼻甲缩小、鼻腔宽敞,鼻黏膜可能呈萎缩样改变等特征性表现。
五、治疗
目前主要以缓解症状为主,例如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以保持鼻腔湿润、清洁;对于伴有焦虑等精神心理症状者,可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等。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症状个体化实施。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应严格避免不必要的鼻腔手术,若因病情需要手术,需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及可能带来的影响,术后密切观察鼻腔恢复情况,一旦出现异常不适及时就医。
2.老年人:本身鼻腔功能有一定退化,若存在鼻腔手术史,更需关注术后鼻腔症状变化,定期进行鼻腔检查,注意保持鼻腔湿润,可适当增加室内空气湿度等,以降低空鼻症发生风险或缓解相关症状。
3.有鼻腔手术病史人群:术后需密切监测鼻腔状况,出现鼻腔干燥、鼻塞等异常表现时,应及时就诊,以便早期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空鼻症相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