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裂后需立即停受伤部位活动,48小时内冷敷、48小时后热敷,依情况选石膏或支具固定,用非甾体抗炎药止痛要注意禁忌,康复训练分阶段且依儿童、老年人等不同人群调整,移位明显等情况可能需手术,儿童康复遵专业指导,孕妇治疗兼顾胎儿安全,老年人康复缓慢并关注基础疾病及营养摄入。
一、一般处理:骨裂后首先应立即停止受伤部位的活动,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受伤初期(通常为48小时内)可进行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外敷受伤部位,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数次,以减轻肿胀和疼痛;48小时后可改为热敷,通过热传递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助消肿,热敷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二、固定方法:根据骨裂的具体部位、移位情况等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常见的有石膏固定,通过石膏绷带将受伤肢体固定,使骨折端保持稳定,利于愈合;对于部分部位的骨裂,还可使用支具固定,支具相对轻便,佩戴舒适度可能较高,但固定效果需依据骨裂实际情况判定。三、药物辅助: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如布洛芬等(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但需注意相关禁忌,例如有消化道溃疡病史者使用时需谨慎,因其可能对消化道产生刺激等不良影响。四、康复训练:在骨裂恢复中期,需在医生指导下开展适当康复训练以促进功能恢复。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依据骨裂愈合状况逐步增加强度与难度。儿童骨裂后愈合相对较快,但康复训练需极为轻柔且严格遵循医生指导,防止影响骨骼正常生长发育;老年人骨裂后愈合能力较弱,康复训练要更缓慢,同时需关注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对骨裂恢复的影响,还应保证老年人营养充足,摄入足够钙、蛋白质等以利于骨裂愈合。五、手术治疗情形:对于骨裂移位明显、累及关节面等情况可能需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复位并使用内固定物(如钢板、螺钉等)固定骨折端。手术存在一定风险,如感染、内固定物松动等,术后恢复需遵循相应康复计划。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骨裂后康复训练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不当活动影响骨骼生长;孕妇骨裂后治疗要兼顾胎儿安全,用药需谨慎,固定方法选择要考虑孕妇身体状况;老年人骨裂后除康复训练需缓慢外,还要注重预防基础疾病对骨裂恢复的不利影响,密切关注营养摄入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