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萎缩常见原因有先天性肾发育不全(胚胎发育异常致肾体积缩小)、肾动脉狭窄(血液灌注不足致肾萎缩,由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等引起)、慢性肾盂肾炎(细菌感染致肾组织纤维化萎缩)、高血压性肾损害(长期高血压致肾小球及肾动脉硬化萎缩)、梗阻性肾病(尿路梗阻致肾盂肾盏扩张压迫肾实质萎缩),还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肾脏及遗传性肾病后期等也可引起肾萎缩。
1.先天性肾发育不全:某些婴儿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肾脏发育异常,导致肾脏体积较正常明显缩小,这与遗传等胚胎发育相关因素有关,在胎儿时期就已奠定肾萎缩的基础,可能涉及基因调控等方面的异常,影响肾脏正常的生长发育进程。
2.肾动脉狭窄:肾动脉出现狭窄会使肾脏血液灌注不足,长期的缺血状态会影响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逐渐导致肾萎缩。肾动脉狭窄可能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等原因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血管壁脂质沉积等病理变化导致动脉狭窄;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在年轻人中相对更常见一些,会使肾动脉管腔变窄,进而影响肾脏血供。
3.慢性肾盂肾炎:这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肾脏慢性炎症性疾病。长期反复的肾盂肾炎会破坏肾脏的组织结构,导致肾组织纤维化,肾脏逐渐萎缩。女性由于尿道短等生理特点相对更容易患肾盂肾炎,若患病后未得到有效控制,病程迁延就可能发展为慢性肾盂肾炎并引发肾萎缩。
4.高血压性肾损害:长期高血压会使肾小球内囊压力升高,肾小球纤维化、萎缩,同时肾动脉硬化影响肾脏血液供应,最终导致肾脏萎缩。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随着病程进展,肾脏会逐步受到损害,年龄较大的高血压患者更易出现这种情况,因为长期高血压对血管和肾脏的损伤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
5.梗阻性肾病:尿路结石、肿瘤等原因导致尿路梗阻,尿液排出受阻,肾盂肾盏扩张,压迫肾实质,引起肾组织萎缩。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尿路梗阻,比如儿童可能因先天性尿路畸形导致梗阻,成年人则可能因结石、肿瘤等原因,长期梗阻会使肾脏功能受损并发生萎缩。
6.其他: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肾脏时,也可引起肾组织的损伤和萎缩;某些遗传性肾病,像多囊肾后期也会出现肾组织被囊肿破坏而逐渐萎缩的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