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采集要询问受伤机制(时间、姿势、外力方向大小等)及症状(疼痛部位程度、肿胀淤血、活动受限等),体格检查包含外观观察、压痛检查、活动度及特殊体征检查(异常活动、骨擦感、感觉血运),影像学检查首用X线,复杂骨折用CT,不明确用MRI,还要考虑儿童和老年人手腕骨折的特殊性并综合分析。
一、病史采集
1.受伤机制询问:详细了解患者受伤时的具体情况,包括受伤时间、受伤时的姿势(如是否为手掌撑地等常见致手腕骨折的姿势)、致伤外力的方向与大小,这对判断骨折类型等有重要意义,例如手掌撑地易导致桡骨远端骨折。2.症状询问:关注患者受伤后手腕部的症状表现,如疼痛的部位、程度,是否伴有肿胀、淤血,腕关节活动是否受限等,疼痛程度及活动受限情况能初步反映骨折的严重程度。
二、体格检查
1.外观观察:查看手腕部有无明显畸形,如是否存在腕部外观形态异常改变;观察肿胀的范围与程度,肿胀部位常提示可能的骨折区域。2.压痛检查:逐一按压手腕不同部位,明确具体的压痛部位,以此初步锁定骨折可能的位置。3.活动度及特殊体征检查:检查腕关节的活动度,评估活动时是否受限;重点检查有无异常活动(骨折断端不正常的活动)和骨擦感(骨折端相互摩擦的感觉),异常活动与骨擦感是骨折的典型体征;同时检查手部的感觉与血运情况,因为手腕骨折可能影响周围神经与血管,确保神经血运无明显障碍。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为诊断手腕骨折的首要影像学手段,能清晰显示骨折的具体部位(如桡骨远端、腕骨等部位的骨折)、骨折类型(横形、斜形、粉碎性等)以及骨折端的移位情况,通过X线可初步明确骨折的基本情况。2.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骨折,如怀疑存在隐匿性骨折或需更精准了解骨折周围骨质细节时,CT检查可提供更详细的信息,有助于更准确判断骨折情况。3.MRI检查:当X线与CT不能明确诊断时,MRI可用于查看软组织损伤情况,例如明确骨折周围软组织有无严重损伤等,辅助全面评估手腕骨折相关状况。同时需考虑特殊人群影响,儿童手腕骨折因骨骼特点可能表现不典型,诊断时需细致排查;老年人手腕骨折常合并骨质疏松,骨折类型可能有其特殊性,诊断时要结合病史与影像学综合分析,确保诊断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