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肿瘤类癌起源于直肠黏膜下层神经内分泌细胞属APUD系统细胞,显微镜下呈巢状等排列、细胞形态一致核分裂象少见且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物,初期多无症状,随瘤大可现便血等表现,诊断靠直肠指检、内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分局部和根治性切除术,老年患者需评估心肺功能等,儿童患者罕见要选对生长影响小策略并随访监测。
一、定义与细胞起源
直肠肿瘤类癌是起源于直肠黏膜下层神经内分泌细胞的低度恶性肿瘤,其细胞属于APUD系统(胺前体摄取脱羧系统)细胞,这类细胞具有摄取胺前体并进行脱羧产生胺和多肽类激素的功能。
二、病理特征
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呈巢状、小梁状或腺管状排列,细胞形态较一致,核分裂象少见。肿瘤细胞通常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物,如铬粒素(Chromogranin)、突触素(Synaptophysin)等。
三、临床表现
初期多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增大可能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如便次增多、腹泻或便秘等)、直肠刺激症状(里急后重等),若肿瘤浸润周围组织可能出现腹痛等表现,但多数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
四、诊断方法
1.直肠指检:可发现直肠内肿块,初步评估肿瘤位置、大小等。
2.内镜检查:结肠镜是主要检查手段,能直接观察直肠肿瘤形态,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3.组织病理学检查:通过内镜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分析,是明确诊断的金标准,可确定肿瘤细胞的神经内分泌特征及分化程度等。
五、治疗原则
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式,根据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有无转移等情况选择手术方案:
局部切除术:适用于肿瘤直径较小、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且无转移迹象的患者。
根治性切除术:对于肿瘤浸润深度较深或有区域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患者,需行根治性直肠切除术,切除肿瘤及周围部分正常组织,并根据情况考虑淋巴结清扫。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需综合评估心肺功能等基础状况,手术风险评估要更谨慎,术后需加强护理监测,关注术后恢复情况,因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术后并发症风险相对较高。
儿童患者:直肠类癌极为罕见,若发生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治疗策略,手术时需充分考量对肠道功能及未来生长的影响,密切随访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