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常规可对尿毒症诊断提供线索,如尿蛋白、尿比重、血尿等提示,但不能仅据此确诊,确诊需结合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肾脏B超等多项检查,不同人群患尿毒症原因及诊断需考虑不同情况,尿常规有提示意义但确诊靠多种检查综合判断。
尿常规在尿毒症诊断中的提示作用
尿蛋白:尿毒症患者往往存在肾功能受损,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改变,可能出现尿蛋白阳性。但尿蛋白阳性也可见于其他多种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等,并非特异性指标。
尿比重:尿毒症患者肾脏浓缩稀释功能减退,可出现尿比重降低且固定,多在1.010以下。不过,尿比重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大量饮水等情况可能干扰尿比重的检测结果。
血尿:部分尿毒症患者可能存在血尿情况,但血尿也可见于泌尿系统结石、感染等其他疾病。
尿毒症的确诊需要结合多项检查
血肌酐、尿素氮:血肌酐和尿素氮是反映肾功能的重要指标。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至正常的1/3时,血肌酐、尿素氮才会明显升高。一般来说,血肌酐男性正常范围约53-106μmol/L,女性约44-97μmol/L;尿素氮正常范围约3.2-7.1mmol/L。但血肌酐等指标还受到年龄、肌肉量等因素影响,比如老年人肌肉量减少,即使肾功能正常,血肌酐水平也可能偏低。
肾小球滤过率(eGFR):通过公式计算eGFR来评估肾功能,eGFR<60ml/(min·1.73m2)且持续3个月以上,同时伴有肾脏损伤(如尿蛋白阳性等),可以辅助诊断慢性肾脏病5期,即尿毒症阶段。不过,eGFR的计算也会受到一些因素干扰,如年龄、性别、种族等。
肾脏B超:尿毒症患者肾脏多存在形态学改变,如肾脏体积缩小等,但肾脏B超结果也需要结合临床其他指标综合判断,因为一些其他肾脏疾病也可能导致肾脏形态改变。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患尿毒症的原因可能与先天性肾脏疾病等有关,在进行相关检查时要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女性患尿毒症的原因可能与一些女性特有的肾脏疾病(如狼疮性肾炎等)相关;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大量饮酒、熬夜等)患尿毒症风险可能增加,在诊断时需要详细询问其生活方式等情况;有肾脏病史人群患尿毒症的可能性更高,在评估时要充分参考既往肾脏病史情况。总之,尿常规对尿毒症有一定提示意义,但确诊还需结合多种检查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