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瘘管是胚胎时期第一二鳃弓发育不全致的先天性外耳道异常疾病多单侧或双侧,按解剖位分耳前耳后瘘管,无症状时耳前耳后有小孔挤压有分泌物,感染时局部红肿疼痛发热等,靠体格检查诊断必要时影像学辅助,无症状时需保持局部清洁,感染时先抗感染脓肿切开引流,反复感染或有指征时感染控制后手术切除,儿童家长要保持其耳周清洁防感染,成人要注意生活习惯耳周防外伤感染后尽早手术。
一、定义
耳瘘管是一种先天性的外耳道发育异常疾病,是胚胎时期第一、二鳃弓发育过程中鳃裂闭合不全所遗留的潜在管道,多为单侧发病,也可双侧出现。
二、病因
主要由胚胎发育异常引起,在胚胎时期第一、二鳃弓融合过程中,鳃裂闭合不全,从而形成耳瘘管这一先天性结构异常。
三、分类
1.按解剖位置分类
耳前瘘管:最为常见,位于耳屏前方,是由于第一鳃弓发育异常导致,瘘管多为分支状,可深入耳周组织。
耳后瘘管:相对少见,位于耳后区域,病因与第一、二鳃弓发育异常相关。
四、症状表现
1.无症状阶段
多数患者平时无明显症状,仅在耳前或耳后可见针尖大小的小孔,部分人挤压小孔时,可有少量白色黏稠样分泌物排出,一般无疼痛、红肿等表现。
2.感染阶段
当瘘管受到感染时,局部会出现红肿、疼痛、发热,严重时可形成脓肿,破溃后可流出脓性分泌物,且容易反复发作。
五、诊断方法
主要通过体格检查来诊断,医生通过视诊可发现耳前或耳后存在小孔,挤压小孔时观察有无分泌物排出,结合病史基本可明确诊断,必要时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超声等)辅助判断瘘管的走行及范围。
六、治疗方式
1.无症状时
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需注意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挤压瘘管,防止诱发感染。
2.感染时
首先进行抗感染治疗,可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若形成脓肿则需切开引流。
3.反复感染或有手术指征时
待感染控制后,可考虑手术切除瘘管,手术需彻底切除瘘管及其分支,以降低复发风险。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皮肤娇嫩,耳瘘管部位易因搔抓等导致感染,家长需注意保持儿童耳周皮肤清洁,避免儿童自行挤压瘘管,一旦发现儿童耳周出现红肿等感染迹象,应及时就医处理。
成人患者:成人需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耳周受到外伤,若耳瘘管反复感染,应在感染控制后尽早考虑手术治疗,以减少对生活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