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真菌感染常见于免疫力低下的肾病患者,病因有免疫功能低下及医源性因素,临床表现有全身如发热等及泌尿系统如尿路刺激症状等表现,诊断靠病原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治疗主要用抗真菌药物,预防可通过增强免疫力、规范侵入性操作、合理用抗生素,儿童、老年、妊娠期肾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肾病真菌感染是指肾脏及泌尿系统因真菌感染引起的病理改变,常见于免疫力低下的肾病患者,如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透析治疗或存在其他基础疾病导致机体防御功能受损者。
二、病因
1.免疫功能低下:肾病患者因疾病本身或治疗因素(如使用免疫抑制剂),机体免疫防御能力减弱,易受真菌侵袭,常见真菌有念珠菌、曲霉菌等。2.医源性因素:长期留置导尿管、接受透析等侵入性操作,增加了真菌定植和感染的风险。
三、临床表现
1.全身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体温可呈持续或间歇性升高,若为严重播散性真菌感染,可伴有寒战、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2.泌尿系统表现: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尿液浑浊,若真菌累及肾脏实质,可出现腰痛、肾区叩击痛等。
四、诊断
1.病原学检查:通过尿液、血液或肾组织活检标本进行真菌培养,若培养出致病真菌可明确诊断。2.影像学检查: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肾脏形态改变、脓肿形成等异常,但需结合病原学结果综合判断。
五、治疗
主要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根据真菌种类选择相应药物,如念珠菌感染可选用氟康唑等,曲霉菌感染可选用伏立康唑等,用药需遵循个体化及规范化原则。
六、预防
1.增强免疫力:肾病患者应注意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适度运动以提升机体免疫力。2.规范侵入性操作:进行导尿管留置、透析等操作时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减少医源性感染风险。3.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长期滥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引发真菌感染。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肾病患者:儿童肾脏功能发育尚不完善,使用抗真菌药物时需格外谨慎,密切监测肾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提升免疫力。2.老年肾病患者:老年患者多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免疫力更低,需加强基础疾病管理,在抗真菌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药物相互作用及身体耐受性。3.妊娠期肾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需权衡抗真菌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加强孕期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