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非手术治疗需积极治疗原发病,据情况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鼻腔局部减充血剂,中耳积液多可鼓膜穿刺抽液;手术有中耳积液黏稠时用鼓膜切开术,病情迁延复发可做鼓膜切开加置管术;儿童患者优先非药物干预,腺样体肥大保守无效可择期切,用药遵儿科原则,成年患者要控基础病、注意生活方式及定期复查中耳情况。
一、非手术治疗
1.积极治疗原发病:分泌性中耳炎常由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等引起,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控制上呼吸道感染,积极处理鼻腔鼻窦炎症等,因为原发病的控制有助于改善中耳通气引流状况。
2.药物治疗:
抗生素:若存在细菌感染证据(如中耳积液细菌培养阳性等),可选用合适抗生素,如存在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倾向时可考虑使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但具体用药需依据病原学检查及病情综合判断。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消肿作用,可减轻咽鼓管黏膜水肿,改善中耳通气,常用药物如泼尼松等,能缓解炎症反应,但需注意其可能的不良反应及适用人群。
鼻腔局部用药:使用减充血剂,如麻黄碱滴鼻液等,可减轻咽鼓管咽口黏膜肿胀,改善咽鼓管通气引流,但需注意使用时间,避免长期使用导致药物性鼻炎。
3.鼓膜穿刺抽液:适用于中耳积液较多、有明显耳闷等症状的患者,通过穿刺针抽取中耳积液,可迅速改善中耳通气状况,缓解耳部不适,但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感染。
二、手术治疗
1.鼓膜切开术:当中耳积液较黏稠,穿刺抽液效果不佳时,可采用鼓膜切开术,切开鼓膜以引流积液,同时可向鼓室内注入药物辅助治疗,但术后需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2.鼓膜切开加置管术:对于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考虑行鼓膜切开加置管术,通过在鼓膜上放置通气管,保持中耳通气引流,改善中耳负压状态,适用于腺样体肥大等持续存在咽鼓管功能障碍因素的患者。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咽鼓管短、宽、平,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相对较高,治疗时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腺样体肥大明显影响咽鼓管功能且保守治疗无效时,可在合适年龄考虑腺样体切除术;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发育等的不恰当药物,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2.成年患者:成年患者需注重基础疾病的控制,如积极治疗鼻炎、鼻窦炎等,同时要关注自身生活方式对病情的影响,如患病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用力擤鼻,保持鼻腔通畅,定期复查中耳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