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鼓膜穿孔是中耳与外耳道间鼓膜破损致结构破坏,常见原因有外伤性(如挖耳、掌击等)和感染性(如急慢性中耳炎),症状有听力下降、耳痛、耳鸣、耳内流血流液等,分类为外伤性(形态不规则)和病理性(与基础疾病相关),诊断靠耳内镜,治疗外伤性小穿孔可自愈大的需手术,病理性积极治原发病不愈合则手术,儿童要防外伤、坐飞机等保护耳部,老年人需控基础疾病防感染等。
一、定义
耳鼓膜穿孔是指中耳与外耳道之间的鼓膜出现破损,致使其正常结构完整性被破坏的状况。
二、常见原因
1.外伤性因素:多因挖耳时用力不当、掌击耳部、头部外伤、气压伤(如乘坐飞机、潜水等)等使鼓膜受损;例如儿童可能因将细小物体塞入耳道引发外伤穿孔。
2.感染性因素:急性中耳炎若未获有效控制,炎症可侵蚀鼓膜引发穿孔;慢性中耳炎长期受炎症刺激,也会导致鼓膜反复穿孔。
三、症状表现
1.听力改变: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因鼓膜是声音传导的重要结构,穿孔后声音传导受影响。
2.耳部不适:有耳痛症状,尤其是外伤导致穿孔时疼痛较明显;还可能伴有耳鸣,感觉耳内有异常声响;部分患者会出现耳内流血或流液情况,若为感染因素导致,流液可能伴有异味。
四、分类
1.外伤性穿孔:由外界物理性因素造成鼓膜破损,穿孔形态多不规则。
2.病理性穿孔:因耳部疾病如中耳炎等病理性因素引发的穿孔,穿孔位置和形态与基础疾病相关。
五、诊断方法
通过耳内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鼓膜穿孔的部位、大小、形态等情况,从而明确诊断。
六、治疗原则
1.外伤性穿孔:较小的穿孔通常可自行愈合,期间需保持耳部清洁,避免进水、感染,一般1-3个月可自愈;较大的外伤性穿孔则可能需要手术修复。
2.病理性穿孔: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中耳炎的感染,感染得到控制后部分穿孔可能愈合,若长期不愈合也可考虑手术修复。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耳部生理结构相对脆弱,且好奇心强易发生外伤穿孔,家长要避免儿童挖耳,在乘坐飞机或潜水时可采取适当措施保护耳部(如让儿童吞咽、咀嚼等平衡气压),若发生耳部不适需及时就医,因儿童中耳炎引发穿孔的风险相对较高,且恢复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医嘱,防止感染影响鼓膜愈合。
2.老年人:老年人多伴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这类疾病可能影响鼓膜穿孔的愈合,所以老年人发生耳鼓膜穿孔后,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密切关注耳部恢复情况,若有感染等情况需及时处理,同时要注意生活中避免耳部再次受伤或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