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是髋部常见骨折类型,好发于老年人及青壮年高能量损伤人群,其解剖结构使股骨颈易骨折且骨折后血运影响预后,老年人多因骨质疏松轻微外伤引发,青壮年常由高能量损伤导致,按骨折线部位分为头下型、经颈型、基底型,按Garden分型分为Ⅰ型至Ⅳ型,临床表现为髋部疼痛肿胀等,诊断首选X线,可疑者需CT、MRI检查,老年人需全面评估全身状况选治疗方案防并发症,青壮年需详查合并损伤选手术方式重视康复防不愈合及坏死。
一、定义
股骨颈骨折是指发生在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是髋部常见的骨折类型,好发于老年人及青壮年高能量损伤人群。
二、解剖基础相关影响
股骨颈的长轴与股骨干纵轴形成颈干角,正常约110°-140°,还有前倾角,正常约10°-15°,这些解剖结构特点使股骨颈承受应力时易发生骨折,且骨折后血运情况对预后影响较大,因股骨颈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臀下动脉及闭孔动脉的分支,骨折后易导致血运破坏,影响骨折愈合。
三、病因分析
老年人:多因骨质疏松,骨强度下降,轻微外伤(如扭转身体、平地跌倒等)即可引发骨折。
青壮年:常由高能量损伤导致,如车祸、高处坠落、重物砸击等。
四、分类情况
按骨折线部位分类:
头下型:骨折线位于股骨头下,血运破坏严重,骨折愈合困难。
经颈型:骨折线通过股骨颈中部,血运受一定影响。
基底型:骨折线位于股骨颈基底部,血运破坏相对较轻,骨折愈合相对容易。
按Garden分型:
Ⅰ型:不完全骨折。
Ⅱ型:完全骨折无移位。
Ⅲ型:完全骨折部分移位。
Ⅳ型:完全骨折完全移位。
五、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髋部疼痛、肿胀,患者常不能站立或行走,患肢出现短缩、外旋畸形(一般外旋45°-60°),腹股沟区有压痛,轴向叩击痛阳性等。
六、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X线是首选检查方法,可初步显示骨折线及骨折移位情况;对于X线检查可疑但临床高度怀疑骨折的患者,需进一步行CT、MRI检查,以明确骨折细节及周围组织情况。
七、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老年人:发生股骨颈骨折后需全面评估全身状况,如心肺功能等,因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整体健康状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同时需注意预防长期卧床并发症,如肺炎、压疮、深静脉血栓等。
青壮年:多因高能量损伤导致,需详细检查有无合并其他部位损伤,治疗上需根据骨折类型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术后需重视康复训练,促进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同时需警惕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