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化脓性细菌经血液循环播散至骨组织引发的急性炎症儿童尤其学龄儿童好发主要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因是儿童长骨干骺端终末动脉与毛细血管成血管袢血流缓慢致细菌易停留繁殖,发病机制为细菌入血形成菌栓滞留干骺端毛细血管引发炎症致骨组织充血水肿脓肿形成破坏骨皮质与骨髓组织,临床表现有全身高热寒战乏力等及局部疼痛红肿皮温升高不愿活动压痛明显等,诊断靠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血培养可能检出致病菌早期X线多无异常1-2周后可见骨破坏MRI对早期诊断敏感性高,治疗包括早期足量联合敏感抗生素及脓肿形成时手术切开引流清除病灶,儿童患者未及时有效治疗可影响骨骼生长致肢体畸形需尽早诊断规范治疗护理中注意患肢制动保证营养摄入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一、定义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由化脓性细菌经血液循环播散至骨组织引起的急性炎症,主要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儿童尤其学龄儿童好发,病变涉及骨髓、骨皮质及骨膜。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致病菌主要通过血行传播,常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儿童长骨干骺端的终末动脉与毛细血管弯曲成血管袢,血流缓慢,细菌易在此处停留繁殖。
(二)发病机制
细菌进入血流形成菌血症后,菌栓滞留于长骨干骺端毛细血管内,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导致骨组织充血、水肿、脓肿形成,进而破坏骨皮质与骨髓组织。
三、临床表现
(一)全身症状
起病急骤,常有高热、寒战、乏力等全身感染中毒表现,体温可高达39℃以上,儿童可能出现烦躁、哭闹不安等。
(二)局部症状
病变部位出现疼痛、红肿、皮温升高,儿童因患肢疼痛常不愿活动,局部压痛明显,病情进展可形成脓肿,皮肤可出现波动感。
四、诊断
(一)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血培养可能检出致病菌。
(二)影像学检查
早期X线检查多无明显异常,发病1-2周后可见骨破坏等改变;磁共振成像(MRI)对早期骨髓炎诊断敏感性高,可发现骨髓内异常信号。
五、治疗
(一)抗生素治疗
早期足量联合应用敏感抗生素,根据血培养及药敏结果调整用药,需持续使用至感染控制后一段时间。
(二)手术治疗
若脓肿形成,需及时行手术切开引流,清除病灶,以控制感染,防止病情恶化影响骨骼发育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因骨骼处于生长发育期,急性血源性骨髓炎若未及时有效治疗,可能影响骨骼生长、导致肢体畸形等,需尽早诊断与规范治疗,护理中应注意患肢制动,保证营养摄入以促进康复,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