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足是足弓低平或消失致患足站立时足底中部及内侧接触地面的畸形,病因有先天性足骨发育异常及后天性长期站立负重、肥胖、外伤、神经肌肉疾病等,分类包括休息时足弓可恢复的姿势性及不能恢复伴疼痛的痉挛性,症状有部分体检发现部分有足部疼痛等,诊断靠体格检查与影像学,影响因素涉及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特殊人群儿童需避免过早久站行走选合适鞋成人要控体重等。
一、定义
扁平足又称平足症,是指足弓低平或消失,患足站立时足底中部及内侧接触地面的一种足部畸形状态。
二、病因分类
(一)先天性因素
足骨发育异常是常见先天性病因,如足舟骨结节位置异常、副舟骨等,导致足弓结构先天发育缺陷。
(二)后天性因素
1.长期站立或负重:如教师、服务员等职业人群,因长期站立使足部承受过度压力,易引发扁平足。2.肥胖:过重的体重增加足部负担,促使足弓逐渐塌陷。3.外伤:足部骨折、韧带损伤等若未得到规范治疗,可能影响足弓结构。4.神经肌肉疾病:如脊髓灰质炎、脑瘫等疾病,可影响足部肌肉力量与平衡,导致扁平足。
三、分类及表现
(一)姿势性扁平足
休息时足弓形态可恢复,站立或行走时足弓低平,多无明显疼痛,但长时间活动后易出现足部疲劳感。
(二)痉挛性扁平足
休息时足弓形态亦无法恢复,常伴有足部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可出现步态异常,影响下肢生物力学。
四、症状表现
部分患者无明显不适,仅在体检时发现足弓异常;部分患者会出现足部疼痛,尤其在久站、行走后加重;还可能伴随易疲劳、步态异常,长期可引发膝关节、髋关节疼痛等连锁问题。
五、诊断方式
通过体格检查观察足弓形态,如舟骨结节是否突出、足印检查(足底接触地面时的印痕)等;结合X线等影像学检查,评估足弓角度、跟骨倾斜角等结构指标,以明确足弓具体情况。
六、影响因素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年龄因素
儿童时期足弓处于发育阶段,部分儿童会出现生理性扁平足,一般随生长发育可逐渐改善;青少年期若未注意足部保护,易因活动量增大等因素导致扁平足加重。
(二)性别因素
性别间无明显发病差异,但不同性别在生活方式选择上可能影响发病风险,如女性常穿高跟鞋等可能增加足部压力。
(三)生活方式
长期久坐久站、体重过重、穿着不合适的鞋具(如缺乏足弓支撑的鞋子)等,均会增加扁平足发生风险。
(四)特殊人群
儿童需避免过早长时间站立行走,选择具有良好足弓支撑的鞋具;成年人应控制体重,避免过度负重,出现足部不适及时就医评估,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改善足部状况,尤其低龄儿童应谨慎对待可能影响足部发育的不当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