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细胞癌是源于表皮基底细胞或毛囊外根鞘的低度恶性皮肤肿瘤,多见于中老年人头面部等曝光部位,男性更易患,长期紫外线照射等是危险因素,有多种临床表现,通过体格检查和病理活检诊断,手术、放疗等是治疗方式,生长缓慢少转移,早期规范治疗预后好,老年人和免疫抑制人群治疗需特殊关注
1.定义与发病情况:基底细胞癌是源于表皮基底细胞或毛囊外根鞘的一种低度恶性肿瘤,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于头面部等曝光部位。
年龄因素: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随着年龄增长,皮肤老化、免疫功能下降等因素使得发病风险增加。
性别差异:男性相对女性更易患基底细胞癌,可能与男性户外活动更多,皮肤暴露于紫外线等致癌因素的机会更多有关。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紫外线照射是重要危险因素,长期从事户外工作、经常日光浴等人群,皮肤受到紫外线损伤,DNA修复功能可能受影响,增加基底细胞癌发生风险;此外,长期接触化学致癌物质、有放射暴露史等也可能相关。
病史关联:有皮肤癌前病变病史、免疫抑制状态(如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基底细胞癌发病风险升高。
2.临床表现:
常见类型及表现:
结节溃疡型:初起为小的半透明结节,表面有毛细血管扩张,以后结节缓慢增大,中央形成溃疡,边缘呈珍珠状隆起。
表浅型:多发生于躯干,为红色斑片,边界清楚,边缘有珍珠状小结节,表面有少许鳞屑,缓慢向周围扩大。
硬斑病样或纤维化型:表现为扁平或轻度凹陷的斑块,黄色或白色,边界不清,类似硬化性皮肤病。
3.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观察皮肤病变的形态、部位等特征。
病理活检:是确诊的金标准,通过切取或穿刺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肿瘤细胞的形态及病变性质。
4.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根据肿瘤大小、部位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切除手术等,能直接去除肿瘤组织。
放疗:对于不能耐受手术或手术切除不彻底的患者,可采用放疗,利用放射线杀死肿瘤细胞。
其他治疗:如激光治疗、冷冻治疗等,适用于某些较小且浅表的病变。
5.预后情况:基底细胞癌生长缓慢,很少发生转移,但如不及时治疗,可侵犯周围组织,造成局部组织破坏。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
特殊人群提示: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身体耐受情况,手术或放疗等治疗方式的选择需综合考虑其心肺功能等整体状况,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免疫抑制人群:这类人群本身免疫功能低下,治疗后需更密切监测病情,预防肿瘤复发或出现其他感染等问题,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谨慎权衡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