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肝病是长期大量饮酒引发的肝脏疾病进程涵盖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发病机制是乙醇经代谢成乙醛致肝损伤诱发炎症反应损伤肝细胞,分型有各阶段不同表现,危险因素包括饮酒量时长、遗传易感性、营养状况,临床表现各期有相应症状,诊断靠饮酒史、肝功能检查、影像学及肝活检,特殊人群中女性对酒精更敏感需限酒、有基础肝病者须绝对戒酒、儿童要避免接触酒精。
一、定义
酒精性肝病是因长期大量饮酒引发的肝脏疾病,疾病进程依次涵盖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及肝硬化,严重时可致肝功能衰竭与肝细胞癌。
二、发病机制
乙醇进入人体后,经乙醇脱氢酶等代谢为乙醛,乙醛具肝毒性,可诱发肝细胞氧化应激,致使脂质过氧化,引发炎症反应,进而损伤肝细胞,破坏肝脏正常结构与功能。
三、分型
1.酒精性脂肪肝:为酒精性肝病早期阶段,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有乏力、右上腹轻度不适等表现。
2.酒精性肝炎:患者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肝大等症状,炎症反应较明显。
3.酒精性肝纤维化:肝脏纤维组织异常增生,是由肝损伤向肝硬化过渡的阶段。
4.酒精性肝硬化:肝脏结构严重破坏,出现门静脉高压(如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脾大等)、肝功能减退等表现。
四、危险因素
1.饮酒量与饮酒时长:长期过量饮酒是关键因素,一般男性肝脏每日代谢酒精量不超25g,女性减半,长期超量饮酒易患病。
2.遗传易感性:部分人群存在遗传易感性,即便饮酒量不多,也易发生酒精性肝病。
3.营养状况:营养不良会加重酒精对肝脏的损伤,如缺乏蛋白质、B族维生素等时,饮酒后肝脏受损风险升高。
五、临床表现
酒精性脂肪肝: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有乏力、右上腹轻度不适。
酒精性肝炎:有乏力、食欲减退、黄疸、肝大等表现。
肝硬化阶段:出现门静脉高压相关表现(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脾大等)及肝功能减退表现。
六、诊断
1.饮酒史:明确长期大量饮酒的历史。
2.肝功能检查:可见转氨酶升高等异常。
3.肝脏影像学检查:如B超、CT等,可辅助判断肝脏形态结构改变。
4.肝活检:为诊断金标准,能明确肝脏病理改变,但一般在其他检查难以明确时选用。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女性:因体重相对较轻、体液含量不同,对酒精更敏感,饮酒后肝脏损伤风险更高,需严格限制饮酒量。
有基础肝病者:如本身患乙肝、丙肝等,饮酒会加重肝脏损害,此类人群必须绝对戒酒,以防肝脏损伤进一步加重。
儿童:肝脏代谢功能不完善,接触酒精会对肝脏造成严重不可逆损伤,务必避免儿童接触酒精相关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