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病因包括感染因素(细菌病毒可经咽鼓管侵入或上呼吸道感染蔓延)与解剖生理因素(婴幼儿咽鼓管短宽直等、腺样体肥大阻塞咽鼓管、老年人免疫力低易诱发);病理生理是病原体侵入致中耳黏膜充血水肿、炎性渗出增加致压力改变,未控可化脓穿孔并波及周围组织,婴幼儿炎症更易扩散且恢复慢;临床治疗依类型病情选抗生素、手术等,需考虑不同人群特点;护理涵盖耳部清洁防污水入、监测体温高热处理、指导正确擤鼻防感染扩散、合理体位护理及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孕妇的针对性护理。
一、病因
中耳炎的病因主要包括感染因素与解剖生理因素等。感染方面,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细菌及病毒(如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可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引发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时病原体易经咽鼓管蔓延至中耳;解剖生理因素中,婴幼儿咽鼓管短、宽且直,平卧位吃奶等易致乳汁反流进入咽鼓管引发感染,腺样体肥大可阻塞咽鼓管开口影响中耳引流,老年人免疫力相对降低,也易因上呼吸道感染等诱发中耳炎。
二、病理生理
病原体侵入中耳后,中耳黏膜出现充血、水肿,炎性渗出增加,导致中耳腔压力改变。若感染未及时控制,可能引起中耳黏膜化脓性炎症,严重时可致鼓膜穿孔,脓液流出后症状可暂时缓解,但炎症若持续可能波及周围组织,如引发乳突炎等。婴幼儿因中耳解剖结构特点,炎症反应可能更易扩散且恢复相对缓慢。
三、临床治疗
临床治疗需根据中耳炎类型及病情程度选择。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常使用抗生素治疗,如针对敏感菌选用合适抗生素;分泌性中耳炎可考虑鼓膜穿刺、鼓膜切开等手术以改善中耳通气引流;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后,需清洁外耳道脓液并局部使用抗生素滴耳液等。治疗时需考虑不同人群特点,婴幼儿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老年人需综合评估身体状况选择合适治疗方案。
四、护理方法
耳部清洁:保持耳部清洁干燥,避免污水进入外耳道,防止感染加重,尤其在洗头、洗澡时可使用棉球堵塞外耳道。
体温监测:密切监测体温,高热时采取适当物理降温或遵医嘱使用退热措施,婴幼儿高热时需特别注意避免高热惊厥,采取温和的降温方式。
擤鼻指导:指导患者正确擤鼻方法,避免用力擤鼻,防止感染通过咽鼓管向中耳扩散,婴幼儿擤鼻时需轻柔操作。
体位护理:婴幼儿喂奶时应采取正确体位,避免仰卧喂奶,防止乳汁反流进入咽鼓管,老年人日常活动中也需注意保持良好体位,减少耳部不适诱因。
特殊人群护理:婴幼儿需加强耳部护理,定期观察耳部情况;老年人需注意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孕妇患中耳炎时需谨慎选择治疗药物,优先选用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措施,以保障母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