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性肾炎发病机制与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沉积引发炎症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红细胞漏出相关,临床表现有持续镜下或肉眼血尿伴不同程度蛋白尿、水肿等,辅助检查尿常规见畸形红细胞及蛋白尿、肾功能早期无异常进展可现损害指标异常、肾活检可明确诊断,治疗分一般急性期卧床休息避过敏原低盐等及药物用激素免疫抑制剂个体化,特殊人群儿童需注意药物对发育影响、孕妇用药谨慎、老年兼顾基础病控制。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紫癜性肾炎持续血尿是过敏性紫癜累及肾脏后出现的以长时间尿液中红细胞持续存在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状态,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沉积,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红细胞漏出进入尿液相关,此过程涉及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的异常激活。
二、临床表现特点
患者除持续镜下或肉眼血尿外,可能伴有不同程度蛋白尿、水肿,部分患儿可出现血压升高,成人患者可能有腰部不适等表现,且血尿情况可能持续存在,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肾功能预后。
三、辅助检查
1.尿常规:可见镜下红细胞增多,尿红细胞形态多为肾小球源性(畸形红细胞为主),同时可伴有不同程度蛋白尿。
2.肾功能检查:早期肾功能多无明显异常,病情进展时可出现肌酐、尿素氮升高等肾功能损害指标异常。
3.肾活检:是明确诊断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手段,可观察肾小球病理改变情况,如系膜细胞增生、免疫复合物沉积等情况,对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对食物、药物等过敏物质,同时注意低盐饮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可选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等)等,此类药物通过抑制免疫炎症反应,减少肾小球损伤,从而减少血尿产生,但用药需严格遵循循证医学依据,依据患者具体病情个体化选择。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使用药物时需尤其注意药物对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尽量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如严格规避过敏原、合理休息等,定期监测肾功能、尿常规及生长发育指标,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如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的生长迟缓、骨质疏松等问题。
2.孕妇患者:孕妇出现紫癜性肾炎持续血尿时,药物选择需谨慎,因部分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需综合评估病情轻重,在保障孕妇病情控制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对胎儿的风险,必要时多学科会诊制定诊疗方案。
3.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治疗时需兼顾基础疾病控制,选择药物需考虑对其他脏器功能的影响,密切监测肾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调整治疗方案时需更加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