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是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且儿童发病率相对较高可影响听力发育需及时干预,病因包括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免疫反应,临床表现有听力下降、耳闷胀或闭塞感、耳鸣,诊断靠耳镜检查、听力测试、颞骨CT,治疗分非手术(积极治原发病、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咽鼓管吹张)和手术(鼓膜切开、穿刺、置管),预防需防上呼吸道感染、注意婴幼儿哺乳姿势、避免不良生活习惯,特殊人群中婴幼儿要注意哺乳姿势和听力筛查、儿童要关注腺样体及避噪声、成人要治鼻咽疾病和避过敏原。
一、定义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儿童发病率相对较高,可影响听力发育,需及时干预。
二、病因
1.咽鼓管功能障碍:是主要病因,如腺样体肥大、鼻咽部肿瘤等可阻塞咽鼓管咽口,导致中耳通气引流受阻。
2.感染:部分患者起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细菌或病毒感染可引发中耳炎症反应。
3.免疫反应:中耳黏膜存在免疫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可导致中耳积液。
三、临床表现
1.听力下降:急性者多在感冒后突然出现听力减退,可伴自听增强;慢性者起病隐匿,听力逐渐下降。
2.耳闷胀感或闭塞感:患者常感觉耳内发闷、堵塞,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
3.耳鸣:多为间歇性,如“噼啪”声等。
四、诊断
1.耳镜检查:可见鼓膜内陷、色泽淡黄或琥珀色,有时可见液平面或气泡。
2.听力测试:纯音听阈测试显示传导性听力损失,声导抗检查呈B型或C型鼓室图。
3.颞骨CT:可辅助判断中耳结构,排除占位性病变。
五、治疗
1.非手术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腺样体肥大者可考虑腺样体切除术。
抗生素:如存在细菌感染证据,可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等。
糖皮质激素: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减轻炎症反应,如泼尼松等。
咽鼓管吹张:可采用捏鼻鼓气法等,但需注意操作规范。
2.手术治疗:
鼓膜切开术:适用于积液黏稠不易抽出者。
鼓膜穿刺术:抽取中耳积液。
鼓膜置管术:适用于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的患者。
六、预防
1.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注意保暖,避免接触感冒患者,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
2.婴幼儿护理:哺乳时应保持正确姿势,避免呛奶,减少咽鼓管感染风险。
3.避免不良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戴耳机,减少噪声接触,戒烟限酒。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哺乳时需注意姿势,防止乳汁呛入中耳;定期进行听力筛查,早期发现听力问题。
2.儿童:关注腺样体发育情况,若存在腺样体肥大影响咽鼓管功能需及时干预;避免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减少对听力的损害。
3.成人:积极治疗鼻咽部疾病,如鼻窦炎、鼻咽肿瘤等;过敏体质者需避免接触过敏原,减少免疫相关中耳炎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