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腱炎是肌腱及其周围组织因过度使用、外伤、退变等引发炎症反应,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及活动受限等,病因有长期重复性关节活动、急性外力撞击拉伤、年龄增长致退变等,临床表现为受累肌腱部位疼痛按压明显伴不同程度肿胀活动时加剧及不同部位特征表现,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超声、MRI等影像学,治疗包含让受累肌腱充分休息、物理治疗、用非甾体抗炎药及康复训练,特殊人群中儿童防过度剧烈运动优先温和物理治疗,老年人避长时间重复性动作注意关节保护,女性孕期产后调活动量防患病。
一、定义
肌腱炎是指肌腱及其周围组织因多种因素引发的炎症反应,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及活动受限等症状,多由过度使用、外伤、退变等原因导致肌腱组织受损并激发炎症过程。
二、病因
1.过度使用:长期进行重复性关节活动,如运动员频繁的专项训练、手工劳动者持续重复劳作等,使肌腱反复受到牵拉刺激,易引发炎症;2.外伤:急性外力撞击、拉伤等直接作用于肌腱,造成肌腱组织损伤,进而引发炎症;3.退变:随着年龄增长,肌腱的弹性、修复能力逐渐下降,加之慢性磨损等因素,易出现退变并诱发炎症。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受累肌腱部位出现疼痛,按压时疼痛明显,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肿胀,活动相关关节时疼痛加剧,严重时可影响关节正常活动范围;2.特定表现:不同部位肌腱炎有其特征性表现,例如肩袖肌腱炎可致肩关节外展、上举等活动受限,跟腱炎会使足跟部疼痛、行走时症状加重等。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活动习惯、有无外伤史及症状出现的时间等;2.体格检查:检查肌腱部位有无压痛、肿胀,评估关节活动度;3.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肌腱的形态、有无肿胀等情况,磁共振成像(MRI)能更精准地判断肌腱损伤程度及炎症范围。
五、治疗原则
1.非药物干预:首先让受累肌腱充分休息,避免进一步损伤;可采用物理治疗,如适当热敷以促进血液循环、冷敷缓解急性期肿胀,或通过超声波治疗等方式减轻炎症;2.药物辅助:必要时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但需遵循合理用药规范;3.康复训练:疼痛缓解后,在专业指导下进行适度康复训练以恢复肌腱及关节功能,训练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负荷。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应避免过度剧烈运动,防止因运动损伤引发肌腱炎,若出现相关症状优先采用温和的物理治疗等非药物干预方式,及时就医评估;2.老年人:因肌腱退变风险较高,需避免长时间重复性动作,日常活动中注意关节保护,发现肌腱部位不适及时评估处理,可通过适度关节活动维持肌腱功能,但要避免过度负荷;3.女性:孕期或产后身体状态变化可能影响肌腱,需合理调整活动量,预防肌腱炎发生,出现不适时及时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