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的基本结构包括骨质(分密质骨与松质骨)、骨髓(含红骨髓与黄骨髓)、骨膜(覆盖骨表面,含成骨破骨细胞)及主要含钙磷等矿物质和胶原蛋白等组成成分;常见骨相关疾病有骨质疏松症(多见于中老年,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易发病,通过骨密度T值≤-2.5确诊)和骨折(儿童因外伤,老年人因骨质疏松易骨折);骨健康预防维护需饮食保证钙和维生素D摄入、运动进行负重运动、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不同人群中儿童需充足营养和户外活动,绝经后女性关注骨密度监测,老年人注意安全和定期检查骨密度。
一、骨的基本结构与组成
1.骨质:分为密质骨与松质骨,密质骨质地坚硬,构成骨的外层;松质骨呈海绵状,由骨小梁交织而成,分布于骨的内部,红骨髓填充于松质骨的间隙中。
2.骨髓:包含红骨髓与黄骨髓,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主要存在于松质骨内;黄骨髓主要为脂肪组织,多见于长骨骨干的骨髓腔中。
3.骨膜:覆盖于骨的表面(关节面除外),富含血管、神经,对骨的营养、生长和修复起重要作用,含有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参与骨的生成与改建。
4.组成成分:主要含钙、磷等矿物质及胶原蛋白等有机成分,钙、磷以羟基磷灰石结晶形式存在,赋予骨硬度;胶原蛋白提供韧性。
二、常见骨相关疾病
1.骨质疏松症
人群特点:多见于中老年人群,绝经后女性因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丢失加快,老年男性随年龄增长骨代谢失衡易发病。
诊断依据:通过骨密度检测,骨密度T值≤-2.5可确诊,表现为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易致骨折风险增加。
2.骨折
不同人群特点:儿童多因外伤(如跌倒、碰撞)致骨折;老年人因骨质疏松,轻微外力(如扭转、滑倒)即可引发骨折,常见部位有髋部、脊柱等。
三、骨健康的预防与维护
1.饮食方面
保证钙的充足摄入,如牛奶、鱼类、豆类等富含钙的食物;同时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类、蛋类),以促进钙的吸收。
2.运动方面
进行适量负重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增强骨密度,刺激骨形成;儿童需保证充足户外活动,促进维生素D合成,利于骨骼生长发育。
3.生活习惯
避免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习惯,吸烟会影响骨代谢,过量饮酒可干扰钙的吸收与利用;绝经后女性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雌激素相关维护措施(遵医嘱)。
四、不同人群骨健康注意事项
1.儿童:充足营养是骨骼生长发育关键,需保证钙、蛋白质等摄入,同时多进行户外活动,促进维生素D合成,保障骨骼正常生长。
2.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加速骨丢失,除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外,需关注骨密度监测,必要时在医生评估下补充钙剂等,维持骨健康。
3.老年人:警惕骨质疏松相关骨折风险,日常行动需注意安全,避免摔倒,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及时发现骨量变化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