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黏膜常见慢性疾病致中鼻道等部位现息肉样新生物,病因有感染、变态反应、遗传,临床表现含鼻塞、流涕、嗅觉减退等,诊断靠鼻内镜及鼻窦CT,治疗分药物(糖皮质激素鼻喷等)和手术(鼻内镜下切除),特殊人群里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老年人评估基础病、妊娠期权衡药物手术影响。
一、定义
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黏膜的常见慢性疾病,表现为鼻腔、鼻窦黏膜极度水肿,在中鼻道等部位形成单发或多发的息肉样新生物。
二、病因
1.感染因素:慢性鼻窦炎长期炎症刺激,可引发鼻黏膜水肿、增生,逐渐形成息肉,如细菌、病毒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易促使鼻息肉发生发展。
2.变态反应:Ⅰ型变态反应在鼻息肉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引发鼻黏膜局部的变态反应性炎症,导致组织水肿形成息肉。
3.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鼻息肉具有一定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增加个体患鼻息肉的风险。
三、临床表现
1.鼻塞:多为渐进性加重,息肉体积增大可完全阻塞鼻腔通气,导致患者呼吸不畅。
2.流涕:可出现清水样或黏性鼻涕,若合并感染则可为脓性鼻涕。
3.嗅觉减退:息肉阻塞嗅区或影响嗅神经功能,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嗅觉减退或丧失。
4.其他:较大息肉可引起头痛,若息肉向后鼻孔延伸,可导致咽部不适、呼吸困难等。
四、诊断
1.鼻内镜检查:是诊断鼻息肉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到鼻腔内灰白色或淡红色、表面光滑、似荔枝肉样的新生物,明确息肉的部位、大小及范围。
2.鼻窦CT检查:能清晰显示鼻窦内息肉的形态、范围,以及是否合并鼻窦炎症、骨质破坏等情况,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五、治疗
1.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鼻喷雾剂: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等,通过局部抗炎作用减轻鼻黏膜水肿,缩小息肉体积,适用于初发较小息肉或手术前后辅助治疗。
全身用糖皮质激素: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2.手术治疗:
鼻内镜下鼻息肉切除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通过鼻内镜清晰显露病变部位,完整切除息肉组织,同时尽可能保留鼻腔、鼻窦的正常黏膜和结构,术后需定期复诊清理术腔,预防复发。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鼻息肉相对少见,治疗时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控制过敏因素、治疗鼻腔感染等,手术需谨慎评估,避免过度治疗对儿童鼻腔鼻窦发育造成影响。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手术前需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及手术耐受性,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同时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
3.妊娠期女性:鼻息肉治疗需权衡药物及手术对胎儿的影响,一般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局部治疗方法,如糖皮质激素鼻喷雾剂等,必要时在严格评估下考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