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损伤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损伤轻的用石膏等固定及不同人群注意,急性期冷敷恢复期热敷及相关注意;手术治疗针对损伤重韧带完全断裂等,方式有修复重建等且术后不同人群康复有别;康复训练循序渐进分阶段,早期等长收缩,中期无痛活动度训练,后期平衡力量训练,且需考虑不同人群如儿童专业指导、女性关注节奏、基础病调整强度等。
一、非手术治疗
1.固定制动:适用于损伤较轻的三角韧带损伤患者,通常采用石膏或支具对踝关节进行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4~6周。固定期间需密切关注患肢肿胀程度、血运情况等,确保固定装置位置合适且不会影响肢体正常循环。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处于发育阶段,需选择对骨骼发育影响较小的固定方式,并定期复查以监测骨骼生长情况;女性患者在固定期间要注意保持固定部位舒适,避免因姿势等因素影响固定效果。
2.物理治疗
急性期(损伤后24~48小时内):可采用冷敷,通过降低局部温度,收缩血管,减少出血和渗出,从而减轻肿胀和疼痛。冷敷时需注意控制时间,一般每次15~20分钟,间隔1~2小时一次。
恢复期:可进行热敷,利用热传导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和损伤修复。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15~20分钟,每日可进行2~3次。物理治疗需根据损伤不同时期合理应用,以患者舒适度为标准,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要特别注意热敷温度和时间,避免烫伤影响伤口愈合等情况。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适用于损伤较重、韧带完全断裂或伴有踝关节不稳定的患者。
2.手术方式:包括韧带修复或重建等。手术操作需严格遵循外科规范,确保手术效果。术后患者需按照康复计划进行相应康复,对于儿童患者,术后康复训练要充分考虑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训练影响骨骼和韧带正常恢复;女性患者在术后康复中要结合自身身体状况调整训练强度,以自身舒适度为前提;有基础病史患者要综合基础病情况制定康复方案,例如心血管疾病患者需避免康复训练时心率过快等情况。
三、康复训练
无论是非手术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康复训练都是恢复踝关节功能的重要环节。康复训练需循序渐进,早期可进行踝关节周围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中期可逐渐增加踝关节的活动度训练,如屈伸、内外翻等,但要在无痛范围内进行;后期可进行平衡训练和力量训练,提高踝关节稳定性和肢体功能。在整个康复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特点,儿童患者康复训练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确保训练方式适合儿童生长发育;女性患者康复训练要关注自身身体恢复节奏,避免因过度追求恢复速度而导致二次损伤;有基础病史患者要根据基础病情况调整康复训练强度和方式,始终以患者舒适度为标准,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康复训练手段,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