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良性肿瘤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随访观察和其他治疗方式。手术治疗有肿瘤局部切除术(适用于肿瘤较小局限的患者,尽量减少对脾脏功能影响)、脾部分切除术(肿瘤较大未累及整个脾脏等情况时选择,保留更多脾脏组织)、全脾切除术(极端情况考虑,全脾切除后感染风险增加需谨慎);随访观察适用于非常小、无明显症状且生长缓慢的脾良性肿瘤,定期检查监测变化;其他治疗方式有介入治疗,如脾动脉栓塞术,需考虑患者情况及潜在影响等。
一、手术治疗
1.肿瘤局部切除术
适用于肿瘤较小且局限的脾良性肿瘤患者。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手术时需充分考虑其身体发育等因素,尽量减少对脾脏正常功能的过度影响。手术通过切除肿瘤所在的局部脾组织,保留部分脾脏功能。例如,一些单发的较小的脾错构瘤等良性肿瘤可采用此术式。对于成年患者,若肿瘤位置较表浅,也可优先考虑该术式,其优势在于在去除肿瘤的同时最大程度保留脾脏的免疫等功能,但手术操作需精准,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组织。
2.脾部分切除术
当肿瘤较大但未累及整个脾脏,或者肿瘤位于脾脏边缘但切除局部会影响剩余脾脏功能时可选择。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手术操作需根据其脾脏大小、肿瘤具体情况调整。比如,青少年患者,其脾脏仍在发育中,手术中要注意保护剩余脾脏的血供等,以利于其后续脾脏功能的正常发挥。该术式能在切除肿瘤的同时保留更多脾脏组织,维持脾脏的部分功能,降低全脾切除带来的感染等风险。
3.全脾切除术
仅在肿瘤巨大、多发且累及整个脾脏,或者其他手术方式无法实施等极端情况下考虑。全脾切除后患者发生感染(尤其是暴发性感染)的风险会增加,对于儿童患者来说,感染风险更高,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所以在考虑全脾切除术时需非常谨慎,只有在严格评估肿瘤情况和患者整体状况后,权衡利弊才会选择该术式。
二、随访观察
1.适用情况
对于一些非常小的、无明显症状且生长缓慢的脾良性肿瘤,如某些小型的脾囊肿等。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幼儿,如果肿瘤没有引起明显的不适症状,且经评估生长极其缓慢,可以先进行密切随访观察。定期进行腹部超声等检查,监测肿瘤的大小、形态等变化。一般建议每隔3-6个月进行一次超声检查,观察肿瘤有无明显增大、内部结构有无改变等情况。如果在随访过程中发现肿瘤有增大趋势或者出现相关症状,则需要考虑进一步治疗。
三、其他治疗方式
1.介入治疗
对于部分脾良性肿瘤可考虑介入治疗,如脾动脉栓塞术。该方法是通过栓塞脾动脉分支,使肿瘤缺血坏死。但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血管等解剖结构与成人有差异,且介入治疗可能对其生长发育等产生潜在影响,需谨慎评估。对于成年患者,若肿瘤不能耐受手术等情况,可考虑介入治疗,但要充分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情况,如栓塞后可能出现的发热、腹痛等症状,以及远期可能出现的脾脏功能改变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