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痤疮包括中药内服依肺经风热、胃肠湿热、痰湿瘀滞证分别用枇杷清肺饮、茵陈蒿汤、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中药外治有具清热燥湿等作用的中药研末成面膜敷用及金银花等煎水熏洗,针灸体针选合谷等配穴、耳针取肺等耳穴贴压,穴位埋线适用于病程长者,食疗有绿豆薏苡仁汤、荷叶粥辅助,且孕妇、儿童及有严重基础疾病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中药内服
根据痤疮不同证型进行辨证用药。若为肺经风热证,可选用枇杷清肺饮加减,方中枇杷叶、桑白皮清泻肺经风热,黄芩、栀子清热泻火,野菊花清热解毒,赤芍活血化瘀等;若为胃肠湿热证,常用茵陈蒿汤加减,以茵陈清利湿热,栀子清热降火,大黄通腑泻热,配合丹参、丹皮等活血化瘀;若为痰湿瘀滞证,可选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二陈汤燥湿化痰,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佐以贝母、僵蚕等化痰散结。
二、中药外治
1.中药面膜:选取黄柏、苦参、白芷、白蔹等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消肿作用的中药研末,根据患者肤质及病情调配成面膜,清洁面部后敷于患处,可起到改善局部皮肤炎症、减轻痤疮症状的作用,适用于各型痤疮患者,但敏感肌肤需先做皮肤测试。
2.中药熏洗:用金银花、连翘、马齿苋等中药煎水,待温度适宜后熏洗面部,利用药物蒸汽的温热作用及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促进局部气血流通,达到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效果,对轻症痤疮有一定缓解作用。
三、针灸治疗
1.体针:选取合谷、曲池、血海、膈俞等穴位,合谷、曲池可疏风清热,血海、膈俞能调理气血,根据痤疮证型加减配穴,如肺经风热加尺泽、肺俞,胃肠湿热加内庭、足三里等,通过针刺调节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改善痤疮症状。
2.耳针:取肺、内分泌、皮质下、脾等耳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通过刺激耳穴调节相应脏腑功能,起到调节内分泌、清热凉血等作用,对痤疮的治疗有辅助效果,儿童耳针治疗时需轻柔操作,避免患儿不适。
四、穴位埋线
将可吸收蛋白线埋入特定穴位,如背俞穴等,通过持续刺激穴位,起到调节经络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能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及内分泌功能,从而对痤疮产生治疗作用,适用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的痤疮患者,但孕妇及体质虚弱者需慎用。
五、食疗辅助
1.绿豆薏苡仁汤:绿豆、薏苡仁各适量,加水煮成汤,每日饮用。绿豆清热解暑、利水消肿,薏苡仁健脾利湿,二者搭配适合胃肠湿热型痤疮患者,有清热利湿的功效。
2.荷叶粥:取鲜荷叶适量,洗净切碎,与粳米一同煮粥,荷叶有清热解暑、升发清阳的作用,适用于肺经风热兼湿热的痤疮患者,可辅助减轻痤疮症状。
不同人群在应用中医治疗痤疮时需特别注意:孕妇应避免使用具有活血化瘀、峻下逐水等可能影响胎儿的中药及外治方法;儿童痤疮治疗时,外治需选择温和的方法,避免过度刺激皮肤导致损伤,且穴位操作要轻柔;对于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在采用中医治疗痤疮时,需充分评估基础疾病与中医治疗措施的相互影响,确保治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