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性肾炎因免疫复合物沉积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引发血尿涉及体液与细胞免疫介导炎症反应抗原多为外源性物质,临床表现有镜下与肉眼血尿及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等肾外表现,辅助检查靠尿常规、肾功能、肾活检,治疗包括避免诱因、用保护肾脏及免疫调节药物和对症支持,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及既往有肾病者各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发病机制简析
紫癜性肾炎出现血尿主要因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及血管壁,引发肾小球滤过膜损伤,致使红细胞通过受损滤过膜漏出形成血尿,此过程涉及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抗原多为外源性物质(如病原体、食物、药物等)触发机体免疫应答。
二、临床表现特点
1.血尿类型:可分为镜下血尿与肉眼血尿,镜下血尿需通过尿常规检测发现尿红细胞增多(每高倍视野红细胞数>3个);肉眼血尿表现为尿液呈洗肉水色、鲜红色或浓茶色等,且血尿程度可随病情活动有波动。
2.伴随表现:常伴皮肤紫癜(多见于下肢及臀部,对称分布)、关节肿痛(多为大关节)、腹痛等肾外表现,儿童患者可能因胃肠道症状就诊时被发现血尿。
三、辅助检查要点
1.尿常规:是首要检查,可见尿红细胞增多,尿红细胞形态分析有助于鉴别血尿来源,肾小球源性血尿以变形红细胞为主,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红细胞形态多正常。
2.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评估肾脏滤过功能,病情进展时可出现肾功能异常。
3.肾活检病理:为明确诊断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金标准,可观察肾小球病变程度(如系膜细胞增殖、免疫复合物沉积情况等),对指导治疗及评估预后至关重要。
四、治疗原则
1.避免诱因:积极寻找并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停止食用可疑过敏食物、药物等,减少抗原刺激以控制病情进展。
2.药物治疗:
保护肾脏药物:可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有助于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小球滤过膜。
免疫调节药物:病情较重时(如病理类型为较严重的增殖性病变等),可能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等),但需严格评估药物风险与收益。
3.对症支持:针对血尿相关症状进行对症处理,密切监测肾功能及尿常规变化,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需特别关注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优先选择对儿童生长干扰小的治疗方案,用药过程中密切监测身高、肾功能等指标,加强营养支持与心理关怀。
2.老年患者:注意评估肾功能基础状态,谨慎使用可能加重肾损伤的药物,监测电解质及药物不良反应,关注合并症对病情的影响,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需协同管理。
3.女性患者:考虑妊娠相关风险,病情稳定且药物调整至相对安全状态后再考虑生育计划,用药时需权衡药物对生殖系统的潜在影响。
4.既往有肾脏病史患者:需结合原有病情调整治疗,如既往存在慢性肾病,使用免疫抑制剂时更需严密监测肾功能及感染风险,避免原有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