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耳聋是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病因包括病毒感染、内耳供血障碍、自身免疫性疾病、膜迷路破裂,临床表现有听力下降、耳鸣、眩晕恶心呕吐,诊断需经听力检查、影像学检查并排除其他疾病,治疗采用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糖皮质激素、溶栓抗凝药物、神经营养药物,早期治疗预后较好,老年人需兼顾基础病用药谨慎、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妊娠期用药需谨慎权衡对胎儿影响。
一、定义
突发性耳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通常在72小时内听力急剧下降,多为单侧发病,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急症之一。
二、病因
1.病毒感染:多种病毒可引起内耳病变,如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病毒感染可导致内耳血管纹、螺旋器等结构受损,影响听力。
2.内耳供血障碍:内耳毛细胞对缺血缺氧极为敏感,血管痉挛、栓塞等可引起内耳微循环障碍,导致毛细胞损伤,引发听力下降。
3.自身免疫性疾病: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内耳,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病等,机体免疫系统攻击内耳组织,导致听力突然丧失。
4.膜迷路破裂:内淋巴压力剧烈变化可能导致膜迷路破裂,引起突发性耳聋,常见于过度用力、潜水等情况。
三、临床表现
1.听力下降:多为单侧听力突然下降,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最低点,听力损失程度不一,可为轻度、中度、重度或极重度聋。
2.耳鸣:常为首发症状,多为持续性高调耳鸣,可伴有耳堵塞感。
3.眩晕、恶心、呕吐:约半数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眩晕,严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可持续数天,眩晕缓解后仍可能有头晕感。
四、诊断标准
1.听力检查:纯音听阈测试显示至少在相邻的2个频率听力下降≥30dB,多为感音神经性聋;声导抗检查提示鼓室压力正常,排除中耳病变。
2.影像学检查:颞骨CT可排除内耳结构畸形等病变;内耳MRI有助于排除听神经瘤等颅内病变。
3.排除其他疾病:需排除听神经瘤、梅尼埃病、外淋巴瘘等可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
五、治疗原则
1.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如银杏叶制剂等,可扩张内耳血管,改善内耳供血。
2.糖皮质激素: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减轻内耳水肿、抗炎,常用药物如泼尼松等。
3.溶栓和抗凝药物:对于怀疑有血液高凝状态或微循环障碍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巴曲酶等药物,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4.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等,营养内耳神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六、预后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预后:早期治疗预后较好,发病后1-2周内开始治疗者效果相对较佳,延误治疗可能导致听力恢复不佳。
2.特殊人群
老年人: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治疗时需兼顾基础疾病控制,用药需谨慎,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儿童: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改善生活方式等,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耳毒性药物。
妊娠期女性:用药需特别谨慎,应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